大熊猫野化放归,都要上啥“培训课”?
大熊猫国家公园风光秀美。培训课图为栗子坪区域。大熊国家林草局供图 驱车从四川都江堰市区出发,猫野沿着蜿蜒的化放盘山公路一路向西,行进了一个多小时后,归都来到了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熊猫中心”)卧龙核桃坪基地。上啥这里气候温凉、培训课多雨湿润,大熊地处大熊猫的猫野自然生存环境里,非常适合野化培训圈养大熊猫。化放 圈养大熊猫的归都野化放归是熊猫中心首创的关键技术,主要分为野化培训、上啥放归与监测等阶段。培训课多年来,大熊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倾注大量心血,猫野建立了完善的大熊猫野化培训和放归监测技术体系,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 为何要将大熊猫野化放归,这对大熊猫种群保护有什么重要意义?从圈养到放归,大熊猫要上哪些“培训课”?近日,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研究人员给大熊猫幼仔进行健康检查。何胜山摄 山林青翠,溪流涓涓。在核桃坪基地野化培训区域,除了一条工作人员上山下山踩出来的小路,几乎看不到人类活动的痕迹,保留着原始生态。为了不惊扰这份寂静,记者把手机调至静音,轻手轻脚走进这里。 茂密丛林间,大熊猫“博斯”带着幼仔正在酣睡。不远处,身着“熊猫服”的饲养员,正利用这段时间,抓紧清扫圈舍,补充新鲜竹子。 “为了掩盖人类的气味,‘熊猫服’上喷有熊猫粪便和尿液的提取物。” 核桃坪基地野外研究动物管理部部长何胜山告诉记者,不同于圈养大熊猫对饲养员的亲近和依赖,野化培训的饲养员要时刻保持“隐身”。 野化放归是复壮和重建大熊猫野生种群的重要手段,对保护大熊猫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通过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等,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成效明显。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1114只增长到1864只,分布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凉山等六大山系。 然而,自然地理障碍将这些野生大熊猫隔离在六大山系中,人类活动又将这六大栖息地种群割裂成无法交往的小局域种群。“栖息地的破碎化导致被隔离的种群之间不能实现基因交流,使得局域小种群遗传多样性降低,加快了濒危小种群消失的速度。”核桃坪基地主任吴代福表示。 要拯救一个物种,必须保护其所在群落的整体性、稳定性和物种内部遗传的多样性。“目前,我国保护大熊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方式。”吴代福介绍,两种方式的连接点,就是将人工圈养繁殖的大熊猫,经过野化培训后,放归到野外濒危小种群,从而改善其遗传多样性、降低灭绝风险,实现野生大熊猫种群复壮。 随着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等世界性繁育难题被攻克,大熊猫人工繁育硕果累累,圈养大熊猫种群实现了自我维持。2003年,熊猫中心启动圈养繁育大熊猫野化培训放归工作。 2006年4月,雄性亚成体大熊猫“祥祥”经过独立野化培训后,放归野外。然而,不到一年时间,工作人员在雪地里发现它的尸体。经过分析研判,“祥祥”在与野生大熊猫争夺领地和食物的打斗中,从高处摔落重伤致死。 熊猫中心总结“祥祥”野化失败案例认为,也许是缺乏合适的学习对象,导致“祥祥”野外生存能力不足;也许是放归地种群数量饱和,“祥祥”缺乏足够的生存空间;野外成年雄性大熊猫对领地和配偶的争夺异常激烈,“祥祥”可能打斗经验不足,招架不住。 总结经验,再接再厉。2010年,随着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稳定增长,熊猫中心启动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第二期项目,并首次提出“母兽带仔”的野化培训新方法。 大熊猫“琴心”被放归野外。何海洋摄 “凌晨1点16分,仔叫,母侧卧护仔”“凌晨4点53分,母调睡姿护仔”“上午8点,母早上采食竹子9根,喝水两次。仔叫声洪亮,排便一次,均无异常”……核桃坪基地监控室内,饲养员工作日志上详细记录着大熊猫“辉辉”及其刚出生的幼仔每一天的动态。 眼下,核桃坪基地内,有4只大熊猫幼仔处于野化培训第一阶段:1岁多的“知春仔”“博斯仔”以及刚出生的两只幼仔。“刚出生的大熊猫幼仔,各方面器官都发育不完全,我们要时刻关注、全天不间断视频监控,一旦发生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饲养员张大磊说。 按照大熊猫的生长发育和行为发育特点,野化培训分为两个阶段,刚出生至1岁左右在2000平方米左右的小型培训圈内,幼仔吃的是母乳;1岁左右至放归前在20万—30万平方米的大型培训圈内,幼仔逐步学会自主采食竹子。大型培训圈选在大熊猫野外栖息地环境里,这里有高大的乔木、茂密的竹林以及复杂的地形,处于完全的自然状态。 在长期实践与研究基础上,熊猫中心创造性地实施“母兽带仔”培训。“从出生起,幼仔就跟随母兽生活,逐步学会在大自然中觅食、寻找水源、躲避天敌等生存技能。过去,饲养员几天也教不会熊猫爬树,现在熊猫妈妈用嘴把宝宝往树上一拱,熊猫宝宝两次就学会爬树。”何胜山说,大熊猫在完成一系列训练并经过专家论证评估后,才有可能放归自然,“这时,两三岁的大熊猫处于断奶后、成年前阶段,作为亚成体更容易融入野生大熊猫种群。” 母兽的选择大有讲究。“母兽最好是具备野外生活经历的经产大熊猫,或者育幼能力强的个体。”何胜山说,同时母兽的身体必须保持健康状态,还要考虑年龄、遗传背景等因素。 为了避免大熊猫幼仔产生“印痕行为”,必须尽量减少人为活动的影响。“每次给母熊猫投喂食物的时候,饲养员都会穿上‘熊猫服’,避免幼仔对人类产生依赖。”张大磊说,要让熊猫一感知到人类就躲避而不是主动靠近,这样它们才能顺利地回归丛林中。 除了投喂食物、打扫圈舍等,饲养员还要负责观察记录大熊猫生长发育情况和行为表现,比如首次走动时间、首次攀爬时间、首次吃竹时间等。从2012年至今,张大磊已经饲养过7只进行野化培训的大熊猫,“虽然工作很苦很累,但只要它们回归野外健康生活,我就很有成就感。” 常年陪伴大熊猫,这份工作在让人羡慕的同时,也隐藏着鲜为人知的风险和挑战。 夏天,山里经常发生泥石流,野化培训圈常常受到考验。“2019年8月20日发生的泥石流,离我们休息的小木屋只有不到100米,当时的情形非常惊险。”何胜山至今心有余悸。在野外碰到野生动物也是常事。“山上经常碰到野猪、蛇等,大家在积累丰富经验和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才能躲过一次又一次危险。”何胜山说。现在,他和同事们总是提前做好防范预案,每次上山前都会带足物资,随身携带卫星电话保证通信畅通。 科研人员韦华在一次野化培训大熊猫时差点丢了性命。2016年12月,在天台山接受培训的幼仔“八喜”已经接近放归的年龄,但连续两天没有发现“八喜”的身影,韦华和同事十分担心,进入培训圈搜寻,没想到被护仔心切的大熊猫妈妈“喜妹”袭击而受重伤。即便如此,韦华仍然认为:“‘喜妹’咬我,说明它野性强、母性强,这正是我们野化放归大熊猫追求的目标。” 大熊猫妈妈教幼仔爬树。薛玉斌摄 大熊猫野化培训后,怎么确定放归栖息地? 熊猫中心调查监测处高级工程师谢浩介绍,科研人员会综合考虑适宜栖息地质量、面积、主食竹生物量、放归大熊猫遗传背景等多种因素,确定放归地。2018年,大熊猫“琴心”“小核桃”野化培训并经过科学评估后,被放归至位于岷山山系的都江堰市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放归后的大熊猫,如何监测其生存状态? 谢浩介绍,大熊猫在放归时会被戴上一个可追踪监测的电子颈圈,通过卫星信号来追踪它们的活动轨迹、健康状况等信息,“不过,颈圈会在一年半左右脱落,无法长期追踪监测,必须依靠红外相机、粪便取样等方式收集更多数据。” “大熊猫在哪儿,我们就跟到哪儿。”谢浩说,监测队员们在深山老林中搜寻大熊猫粪便,记录相关详细信息,通过提取DNA,分析大熊猫的性别、年龄、种群、亲缘关系等。“高山峡谷里面,经常一走就是半个多月,夜里追到哪里,就歇在哪里。有时食物补给跟不上,还得饿肚子。” 2021年11月,都江堰市国有林场工作人员在野外监测时,通过红外相机拍摄到野生大熊猫影像,疑似为2018年放归的大熊猫。专家团队前往现场勘验,并采集粪便样品作进一步检测。通过从中提取的DNA,确定这只5岁多的雌性大熊猫正是2018年放归的大熊猫“小核桃”。 科研人员利用无线电设备追踪监测大熊猫动态。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供图 熊猫中心野外生态研究室副主任张明春看到“小核桃”的影像时激动不已,“这只大熊猫体态圆润,精神状态正常,在野外生存状况良好。当DNA识别结果证实确实是‘小核桃’后,野化培训团队都很激动,这说明‘小核桃’两年多的野化培训是成功的。希望它能在野外茁壮成长,也期待它觅得如意郎君,繁殖后代,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截至目前,熊猫中心已放归圈养繁育大熊猫11只,存活9只,其中7只成功融入有灭绝风险的小相岭山系野生种群,2只成功融入岷山山系野生种群。放归的大熊猫中,有1雄4雌共5只已满6岁,处于可以繁殖的壮年阶段。“放归大熊猫融入野生种群并且繁育后代,才能达到壮大野生种群的目的。但要找到放归大熊猫有后代的明确证据,需要耐心和时间。”吴代福表示。 目前,我国正在构建国家公园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我们以此为契机,在大熊猫野化放归的区域内增加摄像头、红外相机等监测设备,提升大空间监测能力。”熊猫中心调查监测处处长杨建说,同时加强颈圈研发,努力提高电池使用寿命、提升定位精准度、实现录音实时回传,以掌握大熊猫野外动向等更多野外生存信息。 “我们将通过种群的动态监测,评估遗传贡献。”杨建说,通过“猫脸识别”及DNA个体识别等技术,从大熊猫亲缘关系、年龄结构及遗传水平等方面开展动态监测,建立区域种群数量、结构和地理分布数据库,验证放归个体是否繁育后代。 吴代福表示,将在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内,从遗传多样性、种群动态、群落特征及人类干扰等多方面,解析局域濒危小种群复壮受限制因素,科学制定规划,有序开展大熊猫放归,改善微小种群遗传多样性。同时,通过在生态廊道开展放归,增强种群间的基因连通性,为实现大熊猫种群的野外复壮提供关键支撑。 目前,大熊猫野化培训梯队已经建立,未来每年将有培训合格的大熊猫个体放归野外,并努力复壮大熊猫小种群。“我们将加快大熊猫野化培训、放归、监测等关键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力争每年放归大熊猫3至6只,并通过引种加大野生大熊猫濒危小种群资源保护,逐步建立野生大熊猫遗传种质资源库,实现圈养种群与野生种群基因双向交流。”吴代福说。野化放归是复壮和重建野生大熊猫种群重要手段
帮助大熊猫幼仔一出生就学习野外生存技能
有序开展大熊猫放归,改善微小种群遗传多样性
- 最近发表
-
- 父亲坚守老房子28年不搬家 只为让失踪儿子找到回家的路
- 川普私人律師朱利安尼主動投案、繳納15萬美元保釋金,19名被告中已有9人投案
- 綠電信保機制9月上路:經濟部鼓勵企業綠電團購,業者預估價格有望提高到4元
- 別把溺水都推給「抓交替」,不論是否鬼月都要搞清楚的10個戲水迷思
-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重阳之际走乡村 与老人共享文化盛宴
- 《山道猴子的一生》是獻給禿鷹的贖金:窮人被剝奪了不能沒有的自尊,只能從自毀的揮霍中贖回
- 企業綠電需求若渴,搶離岸風電區塊開發380億度電,CPPA信保機制紓解綠電荒
- 面試時如何解釋履歷上的「待業空窗期」?五個方法告訴你
- 一图读懂今年访华的跨国公司CEO除了盖茨还有谁?
- 新加坡破獲價值7.5億美元的洗錢行動,扣押包括100多套豪華公寓和數十輛豪華汽車
- 随机阅读
-
- 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唐双宁接受审查调查
- 世界盃男籃:日本擊敗平均200公分的芬蘭奪亞洲首勝,逆轉功臣河村勇輝僅172公分破身高迷思
- 《山道猴子的一生》是獻給禿鷹的贖金:窮人被剝奪了不能沒有的自尊,只能從自毀的揮霍中贖回
- 關心喪親者:真正令人感到悲傷的是關係,並非身分
- 推进质量强国建设|陕西:持续推进小微企业质量提升工作
- 「月球飛船3號」寫下歷史,印度成為全球第一個成功登陸月球南極的國家
- 弱勢孩童陷「能源貧窮」,調查:逾5成很少吹冷氣,2成家裡沒冷氣只能忍受酷暑炎夏
- 《外界的聲音只是參考,你不開心就不參考》:祝世界繼續熱鬧,祝你還是你
- 恒大财富杜某等涉嫌犯罪人员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 李氏朝鮮長篇史詩《龍飛御天歌》,隱藏了滿清皇族極力想抺去的一段歷史
- 馮勝賢《看準就撲》:如何成為優秀的打者?首先要先「學會失敗」
- 原始、粗曠的建築工業風:為什麼會在20世紀崛起?又為何受人歡迎?
- 市场监管行风建设在行动∣湖北仙桃:开展预付卡和校外培训专项整治显成效
- 裂縫,如何在逆光的斷面?以差事劇團的劇作為例
- 《今夜來放送》:多年後我們談起文夏,想起的是才華洋溢,及灑脫又專情的作風
- 從《我的麻吉4隻鬼》到《粽邪3》,每年暑假都是鬼片旺季,為什麼台灣人怕鬼又愛鬼?
- 增强质量意识 推进高质量发展
- 美國QR Code網路釣魚暴增2400%,能源公司、金融服務業紛紛中招
- 前苗栗縣長徐耀昌宣布退黨: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表示苗栗縣2席立委選情穩
- 柬埔寨中文教學求生記(二):從「陪讀媽媽」到「中文老師」,柬居母親的國際學校觀察筆記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