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一位摄影大师的遗愿 一套难以找寻的茶具

现代荥经砂器茶具

 

  70多年前,位摄雅安张家山上。影大遗愿

  “拉云!”施勉志高呼一声,套难从室内走出两个侍者,找寻抬着砂器走到坝子中。位摄

  “储云!”雨下了起来,影大遗愿施勉志再次高呼,套难雨水落进砂器里。找寻

  “煮云!”雨停之后,位摄施勉志又高呼一声,影大遗愿侍者将雨水抬回室内。套难

  不一会儿,找寻茶香飘扬在张家山上。位摄

  1939年,影大遗愿在西康省考察、套难摄影的金陵大学教授孙明经(曾任原金陵大学理学院教授、影音部主任,被誉为“中国电影高等教育的开山宗师”),曾与雅安明德中学校长施勉志共同探讨茶道。

  施勉志独特的泡茶方式和泡茶器具,让孙明经情有独钟。离开雅安后,每每回想起在雅安张家山上品茗论茶的时光,孙明经都向往不已,他希望有生之年,能用那样的茶具再泡一壶茶喝。

  然而,孙明经一直没有如愿。

  73年后,孙明经的儿子,带着父亲的遗愿,找寻父亲当时在雅安张家山上喝茶的茶具,以告慰父亲在天之灵。

  李炳中的难题

  “李馆长,您好!前些天拜托您找的茶具有眉目了吗?”

  “我正在找,找到马上给您联系。”

  1月10日,青衣江岸的市博物馆内,馆长李炳中接到了孙建山的电话。孙建山今年70多岁,他是孙明经的儿子。

  放下电话,李炳中久久不能释怀,“哪里去找这种茶具呢?”

  原来,孙建山请李炳中找的茶具,正是其父生前念念不忘的茶具,而这种茶具,曾经是雅安荥经砂器的一种。

  半年前,孙建山通过多方打听,得知李炳中是荥经人,且对本土文化颇有研究,才找到李炳中,请李炳中帮忙找寻父亲孙明经一直想找而未找到的茶具。

  孙建山所需的茶具到底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李炳中也感觉到了难处?

  “我得先给你讲一个故事。”在市博物馆一间办公室里,李炳中喝了一口茶后,带着记者往张家山方向走去。

  长寿村的秘密

  青衣江南岸,市区张家山上。一幢青灰砖瓦房,如今已成为四川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所镌刻着民国时期历史印记的教会学校——私立明德中学。

  施勉志是这所学校的第一任校长,除了办学外,还负责帮人看病。但到张家山找他看病的人很少,施勉志有些奇怪。

  有一次,施勉志到今雨城区大兴镇考察,发现一个村里有70多个老人,其中60余人年龄在60岁以上。

  “雅安有如此多的长寿之人,是什么原因呢?”施勉志心中怀着疑问,询问了当地人。

  “我们每天用荥经砂器泡茶喝。”当地老人回答。

  这件事让施勉志对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闲暇之时,他将喝咖啡的习惯,改成了喝茶。

  施勉志不仅对茶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还专门请荥经砂器匠人制作了一套茶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施勉志的喝茶功夫在民间广为流传,也传到了当时来雅考察、摄影的孙明经耳中。

  孙明经还专门前往雨城区大兴镇拍摄长寿老人的影像,对荥经砂器泡茶的功效深信不疑。

  “施勉志的茶具就是孙明经所要找的茶具,但茶具是什么样,我们却无法确定。”李炳中无奈地说。

  施勉志的茶道

  雨城雅安,张家山上。

  在巨大的香樟和银杏簇拥下,一幢中西合璧的大楼青砖灰瓦,飞檐叠脊。大楼正面高大的拱门上,“私立明德初级中学校”九个蓝底白字的校名清晰可见。

  话说1939年的一天,正值夏季,孙明经气喘吁吁地爬上张家山,口干舌燥。

  施勉志迎了出来,带着孙明经四周转了转,拍摄学校。

  一般情况下,有贵客到,应该是及时沏茶待客的,孙明经早就托人告诉过施勉志,他除了来拍摄学校外,还想喝喝施勉志的“功夫茶”。

  可是,拍摄完毕后,两人坐在绿荫下,施勉志就和孙明经讲起了自己的办学经历,绝口不提泡茶之事。

  孙明经几次想插话打断施勉志,提醒他泡茶的事,但施勉志一直滔滔不绝地讲着,不时还望望天空。

  时间慢慢过去,天空中出现了一朵乌云,雨马上就要下起来了。

  “拉云!”施勉志高呼一声,从室内走出两个侍者,抬着一个砂器走到坝子中。

  “储云!”雨下了起来,施勉志再次高呼,雨水落进了砂器里。

  “煮云!”雨停了,施勉志又高呼一声,侍者将砂器抬回室内。

  孙明经看得目瞪口呆。不一会儿,茶香飘扬在张家山上。

  “请孙老师品茗。”施勉志为孙明经倒了一杯茶,“这就是我的养生之道,喝茶就要喝‘天水’所泡之茶。”

  施勉志所说的“天水”自然是指天上下的雨水。

  这个经历让孙明经终生难忘,常常向儿子孙建山讲起,并常说“有机会一定到雅安去喝茶”。

  孙明经的遗愿

  在孙明经的一生中,有四次行程超过万里的拍摄经历,其中在1939年,孙明经来到当时的西康省,进行了历时六个月的拍摄。

  “孙明经在张家山拍摄的影像资料如今还保存着。”李炳中说着,拿出一张名为《世纪长镜头》的光碟,“里面有很多影像资料。”

  “当年,父亲曾有一个愿望,就是要到雅安来做一套荥经砂器茶具。”孙建山告诉李炳中。

  孙明经仅到过雅安一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孙明经更加忙碌。直到1992年孙明经去世,他也没有再到过雅安。

  不过,孙明经常常给儿子孙建山讲述这个故事,要孙建山完成他的遗愿:“用一套荥经砂器茶具,像当年施勉志一样喝茶”。

  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孙建山找到李炳中,请李炳中帮助找寻故事中“拉云”、“储云”、“煮云”的茶器。

  这可为难了李炳中,虽是荥经人,但李炳中却没有听说过这个器物。“如果制作一套荥经砂器茶具,并不是难事,但‘拉云’、‘储云’‘煮云’的器物到底是什么形状,却无法得知。”李炳中说。

  “我想,这套茶具应该有着独特之处,能接雨、装雨、煮茶。”李炳中说。

  在李炳中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套荥经砂器茶具。茶具小巧玲珑,并不能达到“拉云”、“储云”、“煮云”的标准。

  如今,李炳中还在四处打听“拉云”、“储云”、“煮云”的砂器器物,他希望知晓的人能告诉他,以完成孙明经的遗愿。

  记者 黄伟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