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問就對了》:就性別來看,男女尋求援助的意願有什麼不同?

文:安迪・洛帕塔(Andy Lopata)

第五部—我們之間有何不同?

20. 就性別來看,問對男女尋求援助的性別尋求意願有什麼不同?

雖然最近幾年,注重外表的男女「都會型男」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多男性樂於表達自己的援助願感受,但在訪談的什麼過程中,我發現許多人都認為,不同在分享難處這一塊,問對女性還是性別尋求比較在行。

喬・斯溫森告訴我,男女「女性從小就被鼓勵多說出自己的援助願感受,許多研究證據也指出,什麼在表達感受和情緒這方面,不同女孩的問對字彙量比較豐富。」

「對男性來說,性別尋求要做到這一點就比較困難。男女這個情況會導致他們比較容易把事情悶在心裡,不提出來討論。男性可能會覺得自己孤軍奮戰,有的時候,甚至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心理問題。」

「我們需要意識到這個社會對性別角色設下的框架,確保男性在遇到困難時,也能獲得支持,而且不會被大家覺得這樣開口求援的舉動很不man。」

盧克・安布樂(Luke Ambler)就致力提供這類協助。盧克原本是一位成功的職業橄欖球選手,但在他的姐夫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後,他便辭去了這份工作,那一年他23歲。卸下職業選手的身分後,他創立了一個組織,讓年輕男性有個抒發情緒的管道。過去盧克是超級聯賽的橄欖球員,也即將代表愛爾蘭隊出戰世界盃,但他姊夫的死,給了他重重一擊,讓他覺得自己必須立刻做出一些改變。

於是,盧克用他姊夫的名字,創立了名為「安迪男子社團」(ANDY'S MANCLUB)的支持性網絡。這個網絡的成長相當快速,目前已有數百名男性定期參加這個組織舉辦的分享會。

每個加入安迪男子社團的男性背後,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但他們是出於什麼原因加入這個大家庭不是重點,重點是,安迪男子社團給了他們一個能自在分享的地方。

盧克告訴我,「來這裡的人形形色色,有憂鬱症的,有躁鬱症的,有與伴侶分手的,也有想要出櫃的。還有些人是有債務、賭博、酒精、藥物和家暴之類的問題,大家都有自己的一番苦痛。但只要他們來到這裡,我們都會對他們說,讓我們相互扶持,這場風暴終會過去。」

盧克表示,雖然就他的經驗來看,大眾對性別的刻板印象,確實會讓初次參加分享會的男性比較開不了口說出自己的難處,但隨著他們參加分享會的次數增加,在耳濡目染之下,他們也會漸漸敞開心扉。

「一般來說,第一次參加分享會的男性都會有些畏首畏尾,而且他們的目光大多都只會盯著地板看,不敢與人有眼神上的交流。但參加幾次之後,他們就會感受到這是一個令人安心的地方,你會發現他們開始直視其他人的目光,坐在椅子上的時候也不再畏畏縮縮;他們會抬頭挺胸、打開心扉,與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故事。」

「從他們參加分享會,開始傾聽其他人故事的那一刻起,就會慢慢意識到,自己並不孤單。當你走進這個容納了四、五十名男性的空間,坐在一個跟你有類似處境的人身邊,你就會明白『啊,原來我並不奇怪,也不軟弱。我不需要為自己的狀態感到羞愧,也不是其他人的負擔。』」

「然後他們就會逐漸學會開口,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轉捩點。」

文化對性別的框架

印度企業家瑟里卡・巴塔恰里亞(Sarika Bhattacharyya)認為,印度社會賦予性別的角色框架,深深影響著印度男女的分享意願。「絕大多數的印度人都生活在務農為主的小城鎮裡,這當中有很多人完全不識字,也從來沒受過教育。雖然印度還是有少數幾個地方教育比較興盛,但就算是在這些地方,大家還是會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

「在這樣的觀念下,脆弱反倒成了為女性加分的特質。對印度的男性來說,如果我是一個脆弱又無知的女性,就會是他們心目中最佳的結婚生子人選;但如果我是一個在職場上獨立、自主,展現出巾幗不讓鬚眉氣魄的女性,他們就不會想把我娶回家。」

除了文化賦予性別的角色框架,有時候,大眾對男性和女性特質的刻板印象也會強烈左右兩性的分享意願。「男兒有淚不輕彈」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大眾會覺得,男生就是應該掌控大局、冷靜可靠,表現出硬漢的樣子。

羅比・塞繆爾斯(Robbie Samuels)就發現,自己的人格特質常會因為這些性別刻板印象被大做文章;過去他在大家眼中是一個「陽剛味十足」的女同志,但變性後,大家又覺得他是個比較陰柔的男性。

「我想,不論是誰,都不會在我身上看到半點硬漢的影子。我從來不想當條硬漢。大概因為我是後來才變成男兒身的,所以相較於一出生就是男兒身的男性,我比較能夠自在的表達內心的感受。如果有所謂最man的狀態,我並不打算讓自己變成那樣。」

「在決定變性之前,我其實很抗拒這個想法,因為這等於我認同了大眾對男性的刻板印象,所以我想,現在我是透過表達自己的脆弱、分享自己的感受,或是退一步看事情,來撫平這方面的矛盾。」

職業婦女在職場上的處境

然而來到職場,女性的脆弱似乎就無法成為替她們加分的特質,至少對一個想要在職場上有所成就、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來說,她們多半不會想要強調自己的這一面。我注意到,媒體在報導女性企業家時,常常會比較強調她們的男性化特質,而非女性化特質。

職業婦女網站WearetheCity.com的創辦人凡妮莎・斐爾立(Vanessa Vallely)告訴我,「假如你身處在以男性居多的產業或部門,那麼你或許就會表現的比較有男子氣概,因為你可能會覺得,要這樣才能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