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如果業者正視年初的兩個警訊,「防疫險理賠之亂」原本是可以預防的

文:尚智

隨著確診與居家隔離人數暴增,果業根據金管會統計至7月25日為止,視年今年保險業共承保防疫險451萬件,兩個亂原保費收入42億元,警訊然而理賠件數86萬件,防疫理賠金額319億元;顯示理賠金額超過保費收入的險理七倍有餘,而且持續增加中。預防

實際上,果業業者賣出的視年防疫險不只這個數字,因為防疫險多為一年期保單,兩個亂原還有去年賣出而尚未到期者。警訊媒體預估,防疫市場上全部的險理有效保單在800萬至900萬件之間。因此,預防最終的果業理賠金額可能高達數百億元。

由於超出業者的預期太多,已有兩家保險公司對外借款,以支付鉅額保險金。依據《保險法》第143條,保險業不得向外借款,但為給付鉅額保險金之周轉需要,不在此限。由此可見,這次理賠海嘯對於保險業的巨大衝擊。

防疫險之亂,其實是可以預防的

由於這兩年的疫情變化太快,從清零走向共存,很多人可能覺得這是不可預期的風險。其實不然,如同對於空難事故的研究,往往可發現連續發生多個人為錯誤,然而無人及時處理的結果,最後導致悲劇的發生。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保險業也是如此,如果業者能落實共同規範的風險管理機制,結果不應該如此慘賠。

根據產險公會及壽險公會送金管會備查的〈保險業風險管理實務守則〉,有一連串詳細的管理工具,足以在事前發現多個異常訊號。第一個警訊是「巨災風險」的評估,「巨災」是指這類災害造成的損失總額,可能影響公司的信用評等或清償能力,這次的防疫險之亂就是典型案例。

實際上,防疫險有國外經驗的教訓。

當初,泰國的保險業者同樣搶賣防疫險,隨著疫情去年5月在泰國擴散,有一家保險公司於去年10月公布的財報,揭露在第三季慘賠37億泰銖(約30億新台幣),可惜台灣業者並未注意到這個警訊。有賣防疫險的16家泰國業者,迄今有四家宣告破產,可見理賠海嘯的衝擊之大。

由於有泰國的理賠數據可供參照,如果業者確實遵照風險管理程序,進行防疫險的「模型驗證測試」、「敏感性分析」與「壓力測試」,就會發現當中的重大風險。

第二個警訊是「再保險風險」的評估。今年2月,瑞士與德國的國際再保險公司分別發文給台灣業者,表示不願承接防疫保單的再保險業務,並提醒台灣的確診率可能大幅提高。

疫情未歇  家長帶孩子赴社區醫院特診(1)Photo Credit: 中央社

保險業短期內,可能不會再推出高CP值保單

最令人警惕的是,根據相關規定,保險公司的組織結構,應設置完整的風險管理機制,由上而下包括董事會、風險管理委員會、風控長、風險管理單位,以及業務單位、稽核單位,各有不同的角色與責任。然而,這套看似完整的風險管理機制,在這次的防疫險之亂並未發生作用。

簡言之,保險公司為了追求獲利最大化,無視於異常的警訊,也沒有預估到最壞的情況,導致出現這次防疫險的理賠海嘯。不幸中的大幸是,在金管會的高度監理之下,目前尚未有業者出現經營危機。

最後一提,防疫險之亂對民眾將有一個負面影響,就像後疫情時代的出國機票變得昂貴,同樣地,保險業在短期內不再推出高CP值的保單,而會想辦法在未來的保單把錢賺回來,甚至可能停售容易受疫情影響的旅遊不便險、海外突發疾病險等產品。

本文經新公民議會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 防疫險之亂:保戶確診數月等不到核保,釀保險業史上最大信任危機
  • 產險業近年最大財務危機:防疫險狂賠恐掀增資潮,金管會核准動用481億準備金彌補虧損
  • 防疫保單之亂,源自於業者「賭一把」拚輸贏、把保險當彩券賣的心態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