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親朋好友遭遇性暴力怎麼辦?心理師的八個支持陪伴指南

文:郝柏瑋(諮商心理師、親朋彩虹樹治療所所長)

最近MeToo運動如火如荼,好友在諮商室中,遭遇支持指南個案也陸陸續續吐露個人經驗,性暴這股浪潮不僅席捲曾經經歷過性暴力的力麼理師當事人,我們所有人也因著這樣的辦心狀態,學習如何接應這些經驗與故事。陪伴

前陣子,親朋一位個案主動談起想讓身邊的好友人知道:可以如何支持有類似經驗的家人、朋友,遭遇支持指南因此我書寫這篇文章,性暴跟大家分享。力麼理師

當有人告訴你,辦心他們遭到性暴力對待(性侵/性騷擾/性猥褻)時,陪伴要如何回應跟支持對方,親朋並不總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因為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世界正義假說」,傾向讓世界回歸到「正軌」,恢復心中那沒有任何傷害造成之前的狀態(即便這是不可能的)。

因此,每當有人遇到不當對待,我們內在的「修復小隊」會到處找問題,希望揪出問題,然後面對它、處理它。就像出動「飛天小女警」一樣,期待讓小鎮恢復「和平」。

遺憾的是,遭遇性暴力的當事人,最挑戰的就是他/她沒辦法照著這樣的快速路徑恢復到原本的狀態。即便怎麼找碴、找問題,都沒辦法回答「為什麼這件事情會發生在我身上?」

於是內在這個迴路會不斷運轉、耗能、運轉、耗能。這樣的狀態,其實跟對憂鬱症的人說:「開心一點、樂觀一點」一樣,向性暴力倖存者說:「那些都過去了。」,「你不是還好好的?」並沒辦法抵銷或去除所加諸在他們內心的痛苦。

對於倖存者來說,向他們關心的人透露經歷可能非常困難,即便是親近的家人、朋友也一樣,因此盡可能給予支持和不評判很重要。

以下我整理自己的臨床經驗,並參考國外陪伴倖存者的指南整理出的資料(參考文末),希望可以幫助一些需要的人。

1. 真誠傾聽、同理,保持彈性的對話

「我相信你。 」

「這對你來說一定很艱難。」

「告訴我這件事需要很大的勇氣。」​

在當事人願意訴說創傷經驗之前,往往經歷許多掙扎,所以,充分的「信任」與「接納」當事人說出的任何感受與想法,是很重要的。同時,讓當事人知道,他有任何感受/想法都很正常,沒有對錯的分別。

你可能會很訝異,然而,每個人在自己的受傷經驗中會有各式各樣的心情。因此先讓情緒流動、不妄加批判與詮釋,是首要的對策。

舉例來說,當事人可能說他/她自己「好不容易找到了平靜」,這未必代表事情就過去了,或是恢復到事情沒有發生過之前一樣。但你能做到最好的事,就是相信他/她。

在這過程中,注意肢體語言,覺察自己不要做出不恰當,或帶有曖昧模糊訊息的「非口語訊息」,像是皺眉、嘆氣、微笑、坐立不安、玩手指、滑手機、凝視等。

當對方在表達難以啟齒的經驗時,對於所有的資訊都會特別敏感。當然,我們不總是能夠控制自己的非口語表情與姿勢,但是你可以稍微解釋非口語訊息的意義,透明化你內在的經驗,會讓過程更加順利。

例如:「我剛剛會微笑,是因為聽到了這些,慶幸還好你還在我眼前。」在過程中,也可以時常與對方核對:講到此刻你的感受如何?能否再繼續?

如果一直注視對方,會讓當事人感受到難為情,這不見得是陪伴者的問題,而是這樣的經驗實在「太難直視」了。可以稍微將視線移開一些,不要把目光都集中在對方身上。保持支持、有彈性、允許有留白或呼吸的對話狀態。

shutterstock_1113066608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2. 還給當事人主導權,帶領對話方向

​「我很關心你,我在這裡聽你說話。」

「你說,不急,慢慢說沒關係,用你的速度說。」

性暴力造成創傷的核心,是當事人被剝奪主導權,無法阻止或控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以及當下的身體反應。因此經歷性暴力後,當事人會用自己的方式,讓自己恢復一些安全感、主導權,包含選擇表達什麼、不表達什麼。

當倖存者們開始分享自己的故事,常常會感受到羞愧。對自己來說,要重新喚起相關的事件記憶,以及隨之而來的身體記憶,是非常痛苦的,有時候甚至伴隨事件發生當下被封住的感官反應出現,如當下的畫面、行為人說的話等(註)。

當事人還要擔心自己會不會被檢討、被責備、故事版本被質疑。於是說與不說,都變得相當艱難。

不說出來,是因為很難以言說,或是擔心、害怕說出來,可能要面臨更多不確定、無法控制的狀態。像是誰可能會有怎樣的反應、會被問什麼問題、會被要求做些什麼、會被強迫改變之後的人生⋯⋯。

因此,讓當事人主導對話的走向很重要。記得把所有「為什麼」開頭的問題都先擱置,不要像辦案一樣去問一些細節。找尋真相不是支持陪伴者的任務,記得,我們陪伴的是受傷的心。

因為提出問題就會需要相應的答案,但回答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對話情境中,被提問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會剝奪當事人對話當中的控制感,即便你們之間的關係很密切、很靠近。

而且許多問題也預先限制或預設了答案,例如:「你想過要去報警嗎?」、「你有去諮商嗎?」、「你看起來好像滿好的,對吧?」

這些封閉式問句包含期待被回答的方向,對當事人來說,回答了可能不是當事人心中最貼近的答案,但沒有答案又會讓當事人覺得好糟糕,因此回到「早知道乾脆不要說」的狀態。

3. 避免任何指責、任意評斷

「這不是你的錯。 」

「你不是孤單一個人。」

「這不應該發生在你,甚至任何人身上。」

若當事人的感覺被否定,或是被質疑他/她有沒有抵抗或拒絕,可能會更難真實的面對創傷經驗。

記住,真正需要被譴責的是加害人/行為人,絕對不是被害人。我們可以重複、溫和提醒當事人「不是你的錯」、「該受到責備的不是你」。​

與此同時,需要避免評斷指責的,也包含加害人/行為人。原因是你並不清楚他們之間的關係,有時候當你大罵特罵對方的時候,會間接又罵到當事人。

他可能心裡想:「我交友不慎,是我自己找的朋友」、「他做那麼過分的事,也是我允許的」、「我確實對他也有感覺,那應該就是我投懷送抱吧?」、「這麼爛的人,也是我選的,那我活該!」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