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台近红外望远镜在南极昆仑站成功运行
2月28日,国首记者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极地中心)获悉,台近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在南极昆仑站首次开展了近红外天文观测以及近地空间环境全时段监测实验。红外 研究人员利用我国自主研制的望远近红外天文望远镜,成功测定了昆仑站全天空的镜南极昆近红外天光背景亮度等关键数据,为昆仑站开展全年天文和空间观测提供了坚实基础。仑站 经过近两个月的成功运行表明,该望远镜达到设计要求,运行满足极寒气温、国首无人值守等严酷环境指标。台近接下来,红外科研人员将远程遥控望远镜在无人值守的望远南极昆仑站开展宇宙和空间观测。 科研人员正在安装调试近红外天文望远镜 在南极最高点建设天文观测阵列 极地中心研究员姜鹏介绍,镜南极昆国际上公认的仑站南极科学高点有4个:南极点、南极的成功磁点、南极的冰点、南极冰盖最高点。 中国南极科考队从1996年开始先后组织开展了6次内陆科学考察,终于在2005年实现人类首次从地面登顶最高点冰穹A,并于2009年在冰穹A建立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 “冰穹A地区,不仅大气稀薄洁净、没有光污染,而且每年有长达6个月的极夜,是地球上最佳的天文观测台址。”姜鹏说。 “此次投入使用的近红外天文望远镜,可以承受零下80摄氏度的极寒气温,并且无惧‘地吹雪’对设备的干扰。”负责装备研发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望远镜新技术研究室副主任李正阳研究员说。 为确保望远镜在环境恶劣的南极地区稳定运行,他们在南京建造了一个零下80摄氏度的实验室。“南极地区有时会突然刮起大风,扬起‘地吹雪’,造成设备卡死。”李正阳说,该望远镜应用了自主研发的耐低温光学镜筒、全密封直接驱动电机关键技术,显著提升了设备的极端环境适应能力。 我国拓展在南半球部署天文望远镜,有助于开展全面、持续的观测活动。近年来,依托昆仑站,中国科学院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合作研制了多台套天文观测设备,其中包括参与人类历史上首次探测到引力波光学对应体全球联测工作的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等。 春分过后,南极将进入极夜,无人值守的近红外望远镜将通过远程控制与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协同开展时域天文学观测,填补昆仑站近红外观测空白。未来,太赫兹望远镜也将进驻昆仑站,进一步拓展南极天文观测波段。 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 与“爱因斯坦探针”携手探秘宇宙 “我们肉眼可见的光,只是天体辐射电磁波里很小的一段,红外望远镜是天文观测的重要手段之一。”姜鹏说,红外波段观测为科学家探究宇宙、星系、恒星的形成与演化,了解暗物质与暗能量,寻找地外生命迹象等发挥重要作用。 姜鹏介绍,地球大气也会产生红外辐射对观测天体产生影响,气温越低大气红外辐射越弱,因此南极地区的极寒天气能够较好地抑制天空红外背景噪声。 李正阳介绍,长期以来,我国在红外天文望远镜领域相对薄弱,此次投入运行的近红外望远镜波长在1.1-1.4微米,是最接近可见光的波段。 根据科研计划,无人值守期间,近红外天文望远镜将锁定几个特定区域进行持续观测,并及时跟踪观测宇宙中的爆发天体。 今年1月9日,我国成功将爱因斯坦探针卫星送入太空。该卫星主要科学目标涉及黑洞、引力波等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重要预言,取名为“爱因斯坦探针”。 姜鹏告诉记者,宇宙中的爆发现象是目前国际天文研究的前沿热点,爱因斯坦探针卫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在X射线波段探测宇宙中的爆发现象。“我们将发挥红外波段和南极区域优势,与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合作观测宇宙中的爆发现象。”姜鹏说。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供图)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福建泉州发布外卖平台方食品安全合规指南
- 从“水困”到“水兴”_
- 春节,那些象征主义的食物
- 广西柳州开展“你点我检•你送我检”进市场活动
- 制止餐饮浪费 | 广西河池开展不负“食”光携手“童”行 制止餐饮浪费进校园活动
- 天长法院依法执行促被执行人履行义务_
- 亚冬会余热未散 全国冰雪旅游消费持续升温
- 2020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圆满落幕,伟业计量诚邀您直击现场盛况!
- 小语种本科生跨专业保研是“人才流失”? 专家:体现外语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成效
- 芦山县:合理安排开工时序 28个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 湖北武汉:近三年粽子抽检全部合格 包粽子买粽叶莫贪“绿”
- 交通事故法律援助 畅通困难群众维权法律渠道
- “体育是德中青少年增进友谊的桥梁”
- 地表水总铅的原子荧光法测定条件的优化研究(一)
- 紫薇社区举办 “崇军服务直通车” 活动_
- 给农村党员“充电” 为乡村发展“赋能”_
- 广州:100名外卖骑手受聘“食品安全监督员”
- 海水水质实时在线检测系统的研究(一)
- 浙江湖州:“三个提前”助推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
- 北京丰台:开展计量器具检查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