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毒舌大狀》:票房榜首全因「自high」?失實法律反映的社會悲涼

票房從不直接反映電影在藝術層面的毒舌大狀優劣,它是票房屬於商業利益的成敗,有時也能呈現一個時代、榜首悲涼社會的全因現象。2023年上映的失實法社會《毒舌大狀》,大受觀眾歡迎,律反成為香港首部票房破億,毒舌大狀至今仍是票房港產片榜首的電影,注定成為香港電影史不斷被提及、榜首悲涼研究的全因現象。

由《明日戰記》始,失實法社會香港人熱愛本土文化、律反支持香港電影的毒舌大狀熱潮,至《毒舌大狀》上漲到頂峰,票房漸漸回落趨向平穩,榜首悲涼甚或有人開始批評不要再因票房低收而賣慘。《毒舌大狀》作為目前的封頂之作,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它成為這一波熱潮的代表?

電影的商業成功,全因港人「打飛機」?

朋友跟我說,其實只要看回《毒舌大狀》上映前最早的預告片,就知道這部電影能在商業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簡單來說,整部電影要sell的重點只有一個:黃子華。昔日的票房毒藥,隨《棟篤特工》、《乜代宗師》及《飯戲攻心》打破標籤,甚至成為了票房的保證。

其實純粹sell子華神外,也要配合電影的「公義」議題。《毒舌大狀》上映以來叫好叫座,在一片歡呼讚好的聲音之中,亦有其他人批評這部電影「打飛機」,是精神的自瀆,能夠號召這麼多香港人進場,是因為香港社會現況再無公義可言,唯有藉由黃子華舌戰群魔出一口氣。

2019年「反送中」運動的熾熱,到之後消逝、疫情的封鎖,還有伴隨無數港人的出走海外,無止境的痛令人心灰意冷。而這次社運暫告一段落,比起2014年雨傘運動結束之後,帶來更深層次的壓抑,無處可供宣洩的痛苦、怨氣,都極待有一出口能夠排洪。本土電影產業的熱潮,正呼應了此一需求,不論是情緒的轉移,或建構香港文化認同的支持,都轉移了這股仍在燃燒的能量。

換言之,《毒舌大狀》的商業成就,乃在這種社會外部的環境,配合子華神的正面形象,以及電影「公義」題材,三者加諸所取得的成功。這是「打飛機」論批評的關鍵,假若香港人並非「谷住谷住急住出火」,這部電影絕不可能奪得港產片票房榜首。

這種批評是否公允,必須更進一步討論電影情節。如果單從以上因素論定《毒舌大狀》,未免太過簡化,亦無視了電影編導等內部因素。即,《毒舌大狀》是如何敘述這個關於公義、法律的故事?

新賀歲片的「毒舌」,黑色幽默反映不堪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149 元 / 月1490 元 / 年送 2 個月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查看訂閱方案 已是會員? 登入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