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进入高发期,食用贝类需注意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赤潮沿海海域“赤潮”进入高发期。进入沿海的期食贝类因“赤潮”蓄积毒性,食用后极易引发中毒事件。用贝在此提醒广大消费者: 贝类鲜香美味,注意深受大众喜爱。赤潮我国沿海贝类有4000余种。进入常见的期食有贻贝(又叫海虹、淡菜等),用贝海螺、类需蛤蜊、注意牡蛎 、赤潮扇贝等。进入 贝类本身不产生毒素,但如果其摄食了有毒藻类或与有毒藻类共生,则可能在体内蓄积毒素,形成贝类毒素。贝类毒素无色无味,在贝类体内呈自由或结合状态,主要贮存在贝类的消化器官中,如果染毒的贝类被人食用后,贝类毒素会在人体内迅速释放而导致中毒。 不同贝类对毒素的蓄积、代谢和排除能力存在很大差别,贝体内毒素含量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差异,尤其是当有毒“赤潮”发生时,贝类体内更易蓄积毒素。 根据中毒症状的不同,常见贝类毒素主要分为四类,即腹泻性贝类毒素(DSP)、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神经性贝类毒素(NSP)和记忆缺损性贝类毒素(ASP)。目前,我国贝类毒素中毒主要以腹泻性和麻痹性贝类毒素为主。 腹泻性贝类毒素中毒的主要症状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的主要症状是口唇刺痛和麻痹,并扩散至面部、脖子、肢端,伴有头痛、晕眩、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者会停止呼吸、窒息死亡。神经性贝类毒素中毒的主要症状是肌关节无力、冷热感觉颠倒、说话吞吐困难等。记忆缺损性贝类毒素中毒的主要症状是头晕、眼花、短期记忆功能丧失。目前,所有贝类毒素引发的中毒均无特效的治疗药物。 贝类毒素不会使贝体发生肉眼可见的变化,通过颜色和气味并不能判断其是否已染毒。煎炒、水煮、高温、高压等常用的烹饪方法也不能完全破坏贝类毒素。所以,预防和及时对症治疗是减轻贝类毒素危害的主要方法。 沿海地区居民不要在有毒“赤潮”预警期间“赶海”捕捞或采食贝类,平时也不要在排水口(如电厂冷凝水、生活污水)附近海域采集、捕捞贝类。 消费者在购买贝类时,要选择到正规的超市或市场,不购买来自“赤潮”地区的贝类。 食用贝类时要去除消化腺等内脏,每次食用量不宜过多。食用后如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要立即就医,以免贻误病情。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食品伙伴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删除。 相关链接:贝类毒素,牡 蛎,扇贝科学认识贝类毒素,类需谨防食用贝类风险
贝类本身不产毒,期食有毒藻类是元凶
常见毒素分四类,均无特效治疗药
毒素不易被破坏,科学预防是关键
01 把好捕捞关
02 把好采购关
03 把好食用关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安徽新闻网】滁州“刚性十条”护航家庭幸福_
- 市领导赴福建开展精准招商
- 中方決定暫停與美方商談舉行新一輪軍控與防擴散磋商
- 《有故事的唐詩》:不問蒼生問鬼神——李商隱的借古諷今
- “网红浮桥”突发坠车5人遇难,游客:那车可能超了限速
- 阿曼警方公布清真寺襲擊者身份
- 美元指數重上104 歐元兌美元失守1.09
- 千人「線上祈雨」!石門水庫稍解渴 豪雨估進帳40萬噸
- 洪水淹死的奶牛,灾中断裂的生计
- 每週3天出現「6症狀」才算失眠! 醫提醒:晚餐後禁喝4飲品
- 鄭文燦傳接海基會?藍委酸「發配冷衙門」 綠委:轉戰2026有餘裕
- 甘肃嘉峪关:科技守护第一雄关
- 芦山县发现史前遗址 改写青衣羌历史
- 燃爆!“二次元食品”产业腾飞,引领吃货新潮流!
- 日媒:日本已有81人疑因服用小林製藥保健品死亡
- 大爷脱鞋躺货架避暑 超市管理不能只讲人情温度
- 江苏溧阳开展“市监蓝•常安行”执法直播
- 首只人工繁育的大熊猫在北京诞生
- 大爷脱鞋躺货架避暑 超市管理不能只讲人情温度
- 技术服务一线生产!雷州南兴举办农作物种植培训班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