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一宿秋风未觉凉
一宿秋风未觉凉,立秋数声宫漏日犹长。 8月7日,宿秋农历七月初四,时至立秋。“立”有“开端”之意。觉凉民俗有云“立秋十天遍地黄”,立秋在满眼葱茏蓊郁的绿意中,秋天的成熟与萧瑟也将一点点铺陈开来。 元代文人吴澄所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秋,宿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至此时节,觉凉蝉声未断,暑气仍在,但农作物开始兑现春天的承诺,大地逐渐步入秋实之季。 “一叶梧桐一报秋,立秋稻花田里话丰收。”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表示,宿秋在古代,立秋是“四时八节”之一,格外受重视。在此时节,觉凉民间有很多传统习俗,比如“晒秋”。这指的立秋是农民会将农作物如玉米、辣椒等拿出来晾晒,宿秋色彩斑斓、景象美丽,觉凉以此来展示丰收成果,寄托对新一季丰收的祈愿。 立秋时节,立秋许多地方还有“贴秋膘”的习俗,正所谓“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除此之外,宿秋还有“啃秋”“打秋”等习俗。 我国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觉凉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立秋前五日,风吹过脸庞,有了丝丝凉意,暑热已经没有原来那么张狂了;又过五日,由于昼夜温差拉大,地表水蒸气在低温下凝结,早晨会产生雾气,所以叫白露生;再五日,秋蝉感觉到阴气上升、昼热夜凉,于是争相嘶鸣,但一日比一日减弱。秋蝉,也叫“寒蝉”“暮蝉”,其叫声提示天气真的开始变凉。 蝉之于秋日,犹如流萤之于夏夜,都是古代文人墨客诗句中常见的意象。宋代诗人杨万里曾作《立秋日闻蝉》,写了自己不忍酷热盼秋至的愁绪,终于一场雨后秋来了,蝉声开始传递秋的消息。诗曰:“老火薰人欲破头,唤秋不到得人愁。夜来一雨将秋至,今晚蝉声始报秋。” 秋,作为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母题,具有独特的内涵及意义。 立秋诗词里有“月光”。宋朝大诗人苏轼在灵隐寺夜宿,看银白色的月光倾泻入室,床边似堆满了雪霜,便作诗云:“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 立秋诗词里有“西风”。风无形,遇到万物便有了形状。古代诗人笔下的“风”各不相同,可以是李白笔下的“扶摇”,也可以是白居易笔下的“清飚”。在季节上,春夏秋冬,风也不相同:诗中写南风多是夏天,写西风多是秋天。 宋代秦观曾作《渔家傲·七夕立秋》,他在湖边倚栏闲望,看着眼前的秋色,在飒飒西风里追忆过去。这位曾经写下“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般真挚爱情的才子,又到七夕,内心却只剩下万事成空的深深惆怅。词曰:“七夕湖头闲眺望。风烟做出秋模样。不见云屏月帐。天滉漾。龙軿暗渡银河浪。二十年前今日况。玄蟾乌鹊高楼上。回首西风犹未忘。追得丧。人间万事成惆怅。” 无论是月光如雪霜,还是西风露清绝,很多写秋的诗词,字里行间流淌着的都是秋意的新凉,读来总觉得有些落寞。然而,唐代诗人刘禹锡一首《秋词》却“反其道而行之”,独辟蹊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他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短短四句诗,一改悲秋的底色,字里行间流淌着激越向上的诗情。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是其在被贬朗州后所写。诗人诗情旷远,博大的胸襟抱负尽显,耐人吟咏。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虽然立秋还不能全解暑意,但万物正在酝酿丰收。与盛夏告别,那一场酝酿已久的成熟、一份春华秋实的沉淀,都将如期而至。(新华社上海8月7日电 记者 杨金志 郭慕清)立秋:一宿秋风未觉凉
编辑:文竹 来源:新华网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时间:2024-08-08 10:51:27 【字体:小 大】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今年第一批环卫设施已采购完成
- 芦山灾区电网“换新颜”
-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我国秋粮收购累计超7000万吨
- 土耳其迪茲傑省地震受傷人數上升至80人 餘震仍在持續
- 金银花炒炭前后凉血止血作用变化研究
- 龙尾峡隧道贯通 国庆节前形成通车能力
- 中國 我為「車」狂/德法領袖為何如坐針氈?|天下雜誌
- 大连金普新区推“首站冷库式”挂牌管理 以最严标准落实疫情防控
- 生产销售黄豆豆油皮苯甲酸超标 华豫豆制品厂被处罚
- 浙江加强冷链运输车辆管理 确保进口冷链食品应入尽入集中监管仓
- 1月完成投资81.2亿元 晋江重点项目“开门红”
- 21日将举行全国哀悼活动 停止公共娱乐
- 聚焦整治过度包装与天价月饼
- 中國2022人口首度負成長 月嫂需求增「薪資60K起跳」!
- 年内食品饮料板块44家上市公司拟斥资37亿元回购
- 福建多地查处餐饮从业人员未佩戴口罩案
- 滁州市举行“6·26”国际禁毒日主题宣传活动_
- 台股如何上萬點? — 與變臉外資共舞|天下雜誌
- 綠議員深夜預告經典賽 挨酸「當時中華隊慘輸」
- 黄光裕犯三罪一审被判有期徒刑14年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