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德國大選辯論對華政策「擦邊球」,勝出者將延續還是告別梅克爾路線?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德新社、德國大選對華經濟週刊)

這場辯論會的辯論參加者是大概率進入聯邦議會的四個「小」黨派——自民黨(FDP)、基社盟(CSU)、政策另類選擇黨(AfD)和左翼黨(Die Linken)的擦邊出代表。

除極右翼的球勝另類選擇黨外,其餘三個黨派在本次大選後都是將延聯盟黨、社民黨和綠黨這三個黨派中的續還線獲勝者的組閣選項。因此此次辯論更多涉及具體政策議題,告別甚至被有些媒體稱為是梅克更有「乾貨」的一場論戰。

另類選擇黨:俄、爾路中、德國大選對華美都是辯論夥伴

四位候選人的論爭集中在稅收、福利、政策安全政策等國內政治議題上。擦邊出在外交政策方面,球勝也涉及到德國與中國、俄羅斯等國家的關係。

另類選擇黨副主席魏德爾(Alice Weidel)在談到與俄羅斯的關係時說:「我們需要俄羅斯作為夥伴。我們也需要中國作為夥伴,就同需要美國一樣。」她認為俄羅斯和中國都是重要的地緣戰略博弈方,德國應該採取與之緩和關係的路線。

基社盟和自民黨的代表都反駁了這一立場。自民黨主席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認為,將俄羅斯和中國同美國相提並論是錯誤的,他表示,俄羅斯是歐洲的一員,但莫斯科必須遵守規則,此外他的黨將堅守與美國的跨大西洋盟友關係的承諾。基社盟聯邦議院黨團主席多布林特(Alexander Dobrindt)也強調,有關問題涉及到德國在北約的義務,這一點不容動搖。

延續還是告別梅克爾路線?

在此前由三個大黨候選人參加的兩場電視辯論中,都沒有過多涉及對外關係議題,對華政策論述更沒有出現。不過他們曾在一些公開場合闡述過對德中關係的立場。

基民盟主席、總理候選人拉舍特(Armin Laschet)曾多次表示,中國是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但同時也是合作夥伴,尤其是在氣候保護等全球性議題上。這也是基民盟競選綱領中的表述。拉舍特曾警告,應避免讓已有的緊張關係進一步激化,「我們不能因為社會價值觀的不同而斷絕一切關係。」

綠黨候選人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則一再表示,德國的對外政策應告別梅克爾(Angela Merkel,港譯「默克爾」)時代的含混不清,突出價值觀導向。她不久前在聯邦安全政策學院出席討論活動時指出,中國試圖在很多國家通過投資基礎設施,使其產生經濟上的依賴,「作為歐洲我們必須保持警覺」。

貝爾伯克說,一帶一路的投資項目已延伸到歐洲,這表明歐洲必須保護自身及其基礎設施。她主張對中國採取更為強硬的貿易政策,捍衛歐盟的安全利益,並更加堅定地為人權發聲。

德國《經濟週刊》本週刊登的分析文章認為,社民黨候選人、現任財政部長蕭茲(Olaf Scholz)如果大選後繼續執政,其對華政策可能是一種「決心和謙遜的混合」:有決心擴大歐洲在一個多極世界的份量和影響,同時對向中國施壓的可能性看法現實。

社民黨的外交政策專家施密特(Nils Schmid)在接受經濟週刊採訪時表示,蕭茲肯定不主張「一場新的冷戰」,而是在可能的領域進行合作,同時在必要的情況下採取對抗。施密特說,「我們必須在各大洲和不同制度的全球競爭中變得更出色、更強大」,而對等原則未來將是問題的核心:「如果中國不開放,那麼我們也不能無條件地繼續對中國開放。」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本文經《德國之聲》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