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国家艺术基金2023 年小型剧(节)目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 重奏曲《鸿雁随想》研讨会顺利召开

千龙网北京9月16日讯 14日,艺术研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召开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小型剧(节)目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重奏曲《鸿雁随想》研讨会。基金节目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型剧中央民族大学、和作鸿雁会顺中国音乐学院以及首都师范大学相关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品创研讨会由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史玥主持。作资助项奏曲

微信图片_20230916080429

学校供图

竹扬琴与竹埙《鸿雁随想》主创团队由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张大龙、目重副教授史玥,随想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员李增光,利召北京竹乐团团长王巍组成。艺术研讨该曲目是基金节目在蒙古族民歌《鸿雁》的旋律基础上,为竹扬琴和竹埙打磨的型剧一首重奏典。草原上的和作鸿雁会顺蒙古人以天地为逆旅,以草木和动物为心灵的朋友,当看到北雁南飞、品创驼羔哀鸣、作资助项奏曲骏马奔驰等现象时,内心都会随之波动。重奏曲突破了竹埙的演奏音域和演奏技巧,搭配竹扬琴的音色令人耳目一新,借鸿雁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除耳熟能详的旋律之外,乐曲从曲式结构、调性、节奏调性、演奏技法、表现形式等创作上都是新的尝试,旨在向观众展示中国传统乐器埙和扬琴的魅力,带动民族器乐作品创作的发展。同时,借助竹乐器这种绿色环保的理念,把带有环保色彩的民族器乐推向国际化舞台,对竹乐器的创作进行尝试和探索,希望引起更多深入性的思考和关注。

研讨会上,史玥和李增光现场表演了作品《鸿雁随想》,主创团队成员分别从不同角度诠释了项目作品的特点及创意。作品得到了在场专家的高度评价。专家指出,该作品是对中华文明连续性、统一性、包容性的很好诠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型代表。同时,专家也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作品的曲式结构、作品特点等,并表示继续支持和关注该项目。创作团队表示,未来将继续高质量完成项目,充分发挥项目示范引领作用,利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创造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出贡献。

国家艺术基金作为国家重要公益性基金,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繁荣艺术创作,培养艺术人才,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推进艺术事业的健康发展。自2013年成立以来,国家艺术基金在推动我国文化艺术发展、保护与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以及艺术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