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鮮蚵兩三事:到澎湖才知道,蚵仔的世界也是「人外有人、蚵外有蚵」

食蚵小記

我小時候很少吃到蚵仔,鮮蚵因為我媽不敢吃蚵仔,兩事所以他很少買。到澎的世偶而去逛夜市,湖才蚵仔蚵外吃到蚵仔煎驚為天人,知道跟屁到菜場時吵著要媽媽買,界也才能偶而喝到蚵仔湯。人外有一次爸媽到七股玩,有人有蚵據說我爸吃了一整籃烤蚵仔,鮮蚵才知道原來爸爸也是兩事愛蚵之人。等我自己掌廚之後領悟了一番道理,到澎的世買菜的湖才蚵仔蚵外人最大,掌廚的知道人不敢吃的東西,吃飯的界也人不管多愛,大概都沒機會吃到。人外

問了媽媽為何不敢吃蚵,答曰有腥味。海鮮易腐,台北買的蚵卻時常有腥味,偶而有一、兩家腥味少的,客人多絡繹不絕。梧州街的「佳佳海鮮」、西昌街的「東石鮮蚵」,還有對面的「艋舺鹹粥」都講究新鮮,吃得到一點海味,但是不至於腥,做湯、豆豉、油炸都很不錯,價格也都很家常,環境當然就不要太講究。

海味和腥味似乎在一線之隔,有些人覺得海味也偏鹹腥,只能拒之於千里之外;另外有些人會覺得如果沒有那點海味,吃蚵仔就失去了意義。像是華西街很有名的「阿義蚵魯飯」,滷肉飯上鋪了滿滿的蚵,但我總覺得沒有海味,就味如嚼蠟。

克服蚵仔腥味的方法除了新鮮,另外一招就是裹粉,但裹上太白粉的蚵我常覺得無味,不太喜歡。還有一個做法就是油炸,大稻埕永樂市場後巷有家炸蚵嗲,起鍋油滋滋的稍放幾分鐘,咬下去油脂、蚵肉和韭菜香氣迸發,光想到都覺得餓。

台灣蚵仔的原鄉在西部沿海,最有名的就是東石。往漁人碼頭的路上,路邊店家每間都在「鋟蚵仔」,通常是中年以上的女性戴著斗笠,全身密不透風,拿著小刀把剛採來的蚵仔掰開,取出蚵肉,再把蚵殼放置一旁。「鋟蚵仔」的現場蚵殼通常堆積如山,旁邊還有數座已經曬成白色的蚵殼小山丘,等待著賣給肥料廠。

大多數以鹽分地帶為背景的作品,像是蕭麗紅《白水湖春夢》、蔡素芬《鹽田兒女》等等,只要描寫鄉土,鹽田、蚵田、魚塭,都是基本成分。

我前陣子閱讀的是周梅春的《大海借路》,裡面的主角在台南青鯤鯓長大,當母親離開青鯤鯓到外地工作,兩姐妹留在故鄉最重要的收入來源就是鋟蚵仔。另一位全民皆知的鋟蚵名人,是作曲家羅大佑還年輕、有批判力時代寫下的《青蚵嫂》,以幽默的自嘲來進行階級天生、不易流動的社會批判,也因此得到台灣社會的共鳴,至今翻唱無數。

shutterstock_1208059498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149 元 / 月1490 元 / 年送 2 個月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查看訂閱方案 已是會員? 登入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