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存在催眠治療》:「禪修」可說是一種漸進式鍛鍊的體驗過程,漸漸地將妄念減少

文:李維倫

語意意識的存催運作特徵:禪境經驗的意識樣態

本書先前呈現了以幼兒鏡像經驗、圖像觀看經驗、眠治澄心法經驗以及氣的療禪鍊身體經驗來試煉意識三重構作理論對於意識經驗現象的理解,於其中圖像意識與體感意識獲得了深入的說種式鍛刻畫。

相對地,漸進漸漸減少語意意識的體驗特性在先前的章節中並不明顯,而且多是過程呈現為存在催眠治療所要避開的意識運作層次;個案的語意意識通常展現為治療改變的阻礙。

然而出乎意料之外的地將是,我在一項關於禪修經驗的妄念研究中,發現了語意意識的存催運作特徵,並且由之理解了如何說明治療師所需要準備的眠治意識狀態,以回應榮格所提醒之治療師與受助者潛意識化合的療禪鍊危險(本書第八章)。如此一來,說種式鍛不但體感意識、漸進漸漸減少圖像意識以及語意意識三者都獲得了完整的體驗探索與釐清,而且受助者與治療者本身在心理治療中的意識狀態也得到了說明。

依循先前的形式,本章一方面藉由禪修過程中的經驗變異狀態(the altered states of experience)來探索意識三重構作與人的存在結構,另一方面對禪修經驗提出存在現象學的理解。

比起當前學術界關注焦慮減壓程度與大腦相關部位活躍程度的正念效益量化研究,禪修經驗研究的困難首先在於難以獲得禪修者在其中特殊經驗的報告。這是因為佛教修行教法告誡修習者勿執著於修行時的特殊經驗,也不要宣說,以免引發怪力亂神的誤解。

其次則是,雖然進行禪修者眾,但到底何謂屬於禪修的特殊經驗,則難以在研究之前就事先定義。筆者幸有機緣得到珍貴的第一手禪修經驗描述,解除第一道難題。對於第二道難題,筆者則是以「禪修過程中的經驗變異狀態」為訪談與分析理解的目標現象。

「禪修過程」指的是親身踐行禪修方法的過程,「經驗變異狀態」則指向經驗者所直接經歷的,非一般日常會有的經驗狀態。這樣的設定是中性的,不涉及經驗內容的定義,也沒有預設禪修成果的判定。

如此,「禪修過程中的經驗變異狀態」指陳的是,禪修方法踐行者在其踐行過程中所出現之異於尋常的經驗狀態。要特別說明的是,現象學研究雖然與訴諸腦神經科學的效益研究取徑不同,但也不能說是佛教教門學者必然同意的觀點。不過,筆者也期待,在種種關於禪修認識的觀點與成果並陳下,或許未來會有機會進行跨脈絡的學術與實務對話。

本章部分內容取自我所主持之「默照禪」禪法踐行過程中經驗變異狀態的現象學描述分析研究(李維倫、釋常持,已接受)[1]。接下來將首先介紹默照禪法與相關的禪修經驗敘述,我們可以看到語言作用(語意意識)的去除在這部分有重要的意涵。

其次再呈現禪修經驗的現象學描述,這是來自三位禪修踐行者所提供之經驗描述的分析整合結果。最後則是以意識三重構作的視野來考慮默照禪法實踐的經驗結構,其中顯著的是語意意識的運作特徵顯化,以及圖像意識與體感意識之混成樣態。至於禪修過程所展現的意識經驗結構如何可以做為心理治療師在心理治療中面臨受助者時的準備,則留待下一章說明。

默照禪法與禪修經驗

依據本章的目的,本段落的介紹以當代文獻中對禪修經驗的敘述為主。讀者將發現,「忘言」或「離言」是禪法啟動的核心樞紐,這指向了語言在日常生活的深刻作用。

默照禪法:「默默忘言,昭昭現前」

「禪,起源於印度,原係一種定的修行與修行經驗。」(聖嚴法師,2018,頁47)依佛教的觀念而言,人的心地本來清淨自然,但由於其與外在環境互動、相因相襲下產生了染著,佛教稱之為「煩惱」。不過,在佛教的觀點裡,心的染著不只是因為今生自身的作為,更有來自夙世煩惱業習的積累。因此要讓心再復原成清淨無染的狀態,必須藉助特別的修行歷程。

禪,正是佛教裡用來獲得清淨無染狀態的修行方法。所謂禪修,可說是一種漸進式鍛鍊的體驗過程:透過一定的方法,漸漸地將妄念減少,乃至到了「無心」的程度。十二世紀南宋時代曹洞宗的宏智正覺禪師(1091~1157)倡導的默照禪是一種默然坐定、攝心內觀、內息萬慮、外絕諸相,以至於悟道的禪修方法。

後來道元禪師(1200~1253)在日本教導的「只管打坐」,便是承襲了曹洞宗默照禪的遺風。當代的聖嚴法師(1931~2009)同樣提倡默照禪,並給了簡要的說明:「照,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在想什麼,也清楚地知道心裡所產生的種種反應是怎樣……默的工夫,就是發現了這些心裡的狀況時,馬上切斷它……」(聖嚴法師,2004,頁24)

正覺禪師的禪學理論認為,煩惱僅是「心地上妄想緣影」[2],因此如何驅除虛幻不實的妄念,顯露出吾人清淨無染的「本地風光」,是正覺禪法的內涵。

在他看來,吾人與生俱來即具有一個徹頂透底、廓爾靈然的清淨心,雖然我們尚未開悟成佛,但此「本地風光」在我們身上卻從不虧缺,不僅是吾人生命最基本的結構,也是最原始的狀態。

「默照」修行法門便是針對心內心外的諸般「妄想緣影」加以處理。宏智正覺在〈默照銘〉中有「默默忘言,昭昭現前」[3]之說,原意是說在靜默忘言的境界中,森羅萬象歷歷可辨。這裡的「照/昭」是在純一無雜的「默」當中,通透徹底地顯現出來,如聖嚴法師所示:

「默默忘言」就是既無語言,也無對象,乃至沒有心念的活動。先將自己跟環境孤立起來,再將自己的現在跟過去與未來孤立起來,最後要將自己的現前一念跟前念與後念也孤立起來。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