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利用人工智能发现5颗行星
记者10月18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科研颗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人员人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等单位的利用科研人员发现了5颗直径小于地球的超短周期行星。其中4颗,发现是科研颗行迄今为止发现的距其主星最近的最小行星,大小类似火星。人员人工这是利用天文学家首次利用人工智能一次性完成搜寻疑似信号和识别真信号任务。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皇家天文学会月报》。发现 超短周期行星是科研颗行指那些轨道周期小于1天的行星,它们以极近的人员人工距离环绕其主恒星运行,通常体积较小、利用质量较轻,发现表面温度极高。科研颗行到目前为止,人员人工天文学家共找到145颗超短周期行星,利用其中只有30颗半径小于地球半径。“理解超短周期行星的相对丰度及其特性,对于检验理论模型至关重要。然而,已知的超短周期行星样本量太小,很难精确了解它们的统计特征和出现率。”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葛健说。 此次,葛健团队创新设计了一种结合GPU相位折叠和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算法。利用该算法,团队成功在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恒星测光数据中发现5颗超短周期行星。 葛健说,这项研究工作始于2015年,彼时人工智能“阿尔法狗”(AlphaGo)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击败了围棋界职业高手。加上受到同事的激励与启发,他决定尝试将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所收集的恒星测光数据,寻找传统方法未能检测到的微弱凌星信号。 经过近10年努力,葛健团队终于有了第一份收获。葛健认为,要想使用人工智能在海量天文数据中“挖”到极其稀少的新发现,就需要创新人工智能算法,并且利用基于新发现现象物理图像特征所生成的大规模数据集进行训练,使之能快速、准确、完备地探寻到很难在传统方式下找到的稀少而微弱的信号。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乔什·温(Josh Winn)评论说,超短周期行星拥有极其极端和出乎意料的特性,为人们理解行星轨道如何随时间变化提供线索。这项寻找新行星的技术成就令人印象深刻。 “这些超短周期行星的发现,为行星系统的早期演化、行星—行星相互作用以及恒星—行星相互作用的动力学研究提供重要线索,对行星形成理论研究有重大意义。”葛健说,这项研究为在高精度光度观测数据中快速、高效搜寻凌星信号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式,也充分展示出人工智能在海量天文数据中探寻微弱信号的广泛应用潜力。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她拒绝了98次求婚,因为男友不懂她的疾病
- 川农学子到康复中心看望老人
- 大自然拥有疗愈人心的力量!波普艺术家吴膺铄为绿美广东代言
- FBI拘捕一名ISIS相關人士 涉嫌謀劃暗殺小布殊
- 98.8%受访高考生正在准备做一个有担当意识和能力的人
- 美俄唯一軍備管制協議到期前10天,拜登就任後首度與普亭通話達成延長共識
- 台鐵凌晨工程車輛出軌 新左營
- 可爱大熊猫引来远方客人
- 川航事件调查报告:英雄机长高空缺氧驾机近20分钟
- 一起向未来|“雪山飞侠”——即将点燃冰雪“江湖”
- 裴洛西亞洲行今啟程 美媒:台灣列「暫定」行程
- 他們在那裡焚書,最後會焚燒人們
- 陕西灞桥:“五项措施”扎实推进食品小作坊提档升级
- 创建平安淮南 锻造满意警队
- 逐小时精细化预报 气象保障这样护航“十四冬”
- 国乒男女队力克劲敌挺进4强
- 广西审计报告:数十亿“三保”资金管理不善,财政暂付款不减反增
- 他們在那裡焚書,最後會焚燒人們
- 38分大胜凯尔特人 独行侠拒绝被横扫
- 「我有一拖拉庫的重大疑慮!」分享我幾次投稿期刊被打槍的經驗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