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第一坝——戴村坝:从明朝迁都说起
戴村坝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南城子村北大汶河上,中国始建于明永乐九年,古代至今已有600多年的第坝戴村历史。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朝被中国大运河申遗考察组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坝”,迁都2014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说起 戴村坝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中国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古代评价?这要从明朝迁都说起。 朱棣在“靖难之役”夺权后迁都北京,第坝戴村为了营造宫室、明朝调运粮饷,迁都决定恢复运河通航,说起命工部尚书宋礼征调民工30万,中国疏通会通河。古代此时,第坝戴村会通河段因洪武年间黄河决口,已大部分淤塞多年。每逢汛期,运河两岸又常发水患,民众苦不堪言。宋礼曾在袁口(今梁山县韩岗镇袁口村)以北,东移20余里开挖新河,长90余里。但新河即便在丰水期,南旺河段水量仍然不足,重载漕船难以通行。这是因济宁向北至南旺一段,地势由低向高,水爬坡上行,水势不足所致。因此,如何在东平为大运河注入水流成为解决运河难题的关键。宋礼等官员对此束手无策,最终,他们采纳了汶上民间治水专家白英的建议,破元代罡城坝,使汶水不再流入洸河,在汶水下游南城子附近拦河筑坝,遏汶水进入小汶河,引流到南旺的分水口。此坝即戴村坝,它截汶水南流趋于济宁南旺段运河,为运河提供了充足的水量,彻底解决了水量不足的难题。 最初的戴村坝由夯土筑成,坝长五里,后经明清两朝多次修整改建。现如今,整个大坝分主石坝、窦公堤、三合土坝三部分,全长1600米,均为石结构,石块之间采用束腰扣结合法,将大坝锁为一体。大坝基本呈“L”形,主石坝南北向,向东呈弧形,以迎击东来汶水。主石坝又分为乱石坝、滚水坝、玲珑坝,三坝高低不同,分级漫水,既能保证小汶河持续供水,又能排洪防溢。窦公堤和三合土坝都是起着挡洪水、泄洪峰、保主坝作用的辅助坝。多年以来,戴村坝保障了明清两代数百年的漕运畅通,水情平稳,为运河注入了流淌的生机,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心”。 1959年春,小汶河筑坝堵截。现如今,大汶河水经过戴村坝已不再流入运河,而是流入东平湖。戴村坝虽失去济运作用,这颗“心脏”不再为运河跳动,却仍旧发挥着缓洪拦沙、控制河势、灌溉农田的重要作用,持续滋养着两岸的百姓,迸发着经久不息的活力。 标签: 泰安市东平县 南城子村 中国大运河 大汶河水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墨西哥制订《动物源食品有毒残留监测方案》和《国家蔬菜农药残留监测方案》
- 向总书记报告海嘎村的明天
- 【新春走基层】留乡共兴家乡业
- 枞阳县商务部门检查春节市场供应
- 走出村小的学生正在服务杭州亚运,让我看到教育的意义
- 政协十三届枞阳县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关于补选常委的公告
- 全国枞阳腔(吹腔)学术研讨会在铜召开
- 《遍地英雄下夕烟——致敬脱贫攻坚的人们》第一集民依百业
- 安徽省合肥市市场监管局提醒:选购儿童用品认准3C标识和QS认证
- 首张水土保持补偿费完税证明开具
- 县委第一巡察组巡察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动员会召开
- 康弘医疗:让生活变得柔软
- 文旅部:全国3700多家A级景区恢复营业
- 枞阳县发放首笔见义勇为类民生保险理赔金
- 种了火龙果 日子好红火
- 枞阳新设一家阳光助残就业扶贫基地
- 9月份车市持续火爆 乘用车销量或冲高至210万辆
- 枞阳这片沙滩“火”了
- 枞阳县妇联开展三八维权月普法宣传活动
- 我县代表团出席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式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