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筑梦茶乡绿海 聚力产业兴镇 ——施集镇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纪实_

滁州网讯 近年来,筑梦镇农展纪在皖东丘陵腹地,茶乡产业南谯区施集镇以茶为脉、绿海旅产以绿为魂、聚力以产兴业,兴镇绘就了一幅三产融合的施集实乡村振兴画卷。这里,业融茶香氤氲千年不息,筑梦镇农展纪茶景相融云岫忘归,茶乡产业林茂业兴麻栎生金。绿海旅产施集镇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破题的聚力关键抓手,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兴镇以产业为基,施集实筑牢发展之根,业融激活振兴之力。筑梦镇农展纪2024年,施集镇获评为国家级食用菌农业产业强镇,施集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第六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茶香氤氲,书写富民强镇新篇章

茶山叠翠接云处,香沁西涧春雪来。晨雾缭绕的施集茶山上,采茶人指尖轻捻,一芽一叶落入竹篓,茶香随山风弥漫。施集茶叶前身为“南谯贡茶”,起源于宋朝,本地茶叶种植已有千年历史。近年来,施集镇持续从茶种改良、标准采摘、工艺提升、成品储存等方面全面提升本地茶叶品质。依托“西涧春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推进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合作,建成80亩产学研游一体的茶香半岛“三化茶园”,选育国家茶树基因库中30种茶苗,筛选本地适种良品推广种植。坚持推动有机茶园改造,鲜叶标准化采摘、统一价收购,既提升茶叶品质又保障茶农收益。持续推进茶相关储存冷库建设,改善茶叶储存条件,累计新建冷库容量达3000立方米。每到春茶吐绿时,“西涧春雪杯”采茶节暨手工制茶大赛如期举行,通过茶艺展示、非遗制茶体验吸引八方游客,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据悉,该镇2024年茶叶种植规模达到2.5万亩,亩均收入4000-5000元,茶叶相关产品年产值达1.3亿元,6家本地茶企带动1500余户茶农增收,真正实现了把茶山变“金山”。

图片6

茶景相融,打造诗意山水新样板

民宿悠然揽星月,栗山云海客如织。沿着江淮分水岭风景道西行,花山片区“田园革新”成果惊艳,零散“巴掌田”变身千亩“整装田”,田块规整错落有致。稻谷青翠时,巨幅稻田画跃然田间,来往游客争相拍照“打卡”。栗山茶海驿站500亩生态茶园如碧浪翻涌,愿景·诗集岭民宿的黛瓦白墙掩映于山林之间,自然景观与现代山宿相映成趣。葡萄泉泉眼涌动,泉水澄澈如镜,池底水泡簇拥上涌,宛若串串葡萄跃动,引得游人争相探秘。每到周末,游客们在琅山居狩猎文化营地内,骑马射箭、狩猎垂钓、围炉煮茶,享受山肴野蔌,体验山水之乐。井楠茗宿凭借“茶宿一体”的特色,创成国家乙级民宿、安徽省首批“皖美金牌民宿”,成为南京、合肥游客心中的“世外桃源”。施集镇以“茶旅融合”为笔,勾勒出一幅“农中有旅、以旅促农”的生态画卷。据悉,该镇2024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茶旅融合经营性收入突破0.2亿元,逐步实现“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的施集愿景。

图片7

麻栎生金,培育生态经济新动能

麻栎苍翠生白玉,菌香漫野富门开。踏入施集12万亩麻栎林海,青翠枝干间流淌着“绿色银行”的财富密码。这些皖东“生态金矿”,既以千年传承的炭用林技术滋养着“黑色经济”,又以优质菌棒基质为新兴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养料。作为全国最大人工麻栎林基地的核心区,施集镇依托滁州市昌春木炭专业合作社,年产出菊花炭、金刚炭2万吨,产值稳居国内木炭行业领军地位。茶农们清明前后采茶制茶,待茶季落幕,便转身投入食用菌产业。通过分拣菌棒、管护菌棚、采收鲜菇,实现“采茶+育菌”双线增收。当前,规划超万亩的长三角绿色农产品(食用菌)产业园一期在施集镇落地生根,配套道路、管网及菌棒产业化项目厂房正在有序推进。据悉,该镇2024年4家食用菌主体年产菌棒110万棒、鲜菇1120吨,产值超1200万元。春采茶,秋育菌,施集人用行动破解“两季丰收”的增收密码,运用“点木成金”的智慧,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新篇。

图片8

施集镇的振兴故事,是千年茶事与现代文旅的融合,是生态保护与产业兴旺的和鸣,更是农文旅小镇以产业促振兴的实践和探索。今日施集,诚邀天下客。品“西涧春雪”一盏,追溯井楠茶事的岁月悠长。观泉水“葡萄”珠涌,感受自然馈赠的诗意清灵。探秘麻栎林下,见证枝生“白玉”的共富奇迹。(王晓龙 田田)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