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歷史學的探究與實作操作手冊》:「衛生」不只是抽象觀念,更藉器物的設計和使用在生活體現

文:陳建守、歷史韓承樺、學的象觀現張育甄、探究萬雅筑

【從「衛生」的與實用生身體、行為和器物來了解歷史資料的作操作手只抽性質和意義】

從餐桌開始的衛生史

「衛生」觀念得從何時、何處開始追溯呢?首先,冊衛我們將聚焦在吵雜喧嘩、生不設計杯觥交錯且極度骯髒的念更餐桌上。人們確實是藉器在這裡學習「禮儀」,體認一種「衛生」的和使活體生活。而這種身體被控制、歷史規範的學的象觀現歷史,更與「文明」(civilization)這個現代世界關鍵概念的探究出現,息息相關。與實用生

禮儀書籍的作操作手只抽影響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學者伊拉斯謨斯(Erasmus, 1466-1536)曾於16世紀出版一本談禮儀規範的《論孩子的行為舉止》,書中對行為舉止的描述和好壞之判別,充分凸顯已漸浮現關於「個人禮儀」的思考。這本小書說明了,身體外部形象如實反映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人們對不禮貌的行為,例如鼻孔裡充滿鼻涕、農夫用帽子或圍裙擦鼻涕、廚師以手來擤鼻涕並擦拭於衣服上,應該感到羞恥並想辦法制止這種行為。

也就是說,假若人們懂得克制和規範這些不合禮儀的行為,即能使自己不會在公眾場合做出讓他人感到不舒服或難堪的事情。要做到這點,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自己會對這些舉措感到羞恥,時刻提醒必須管束手腳和動作,改善原有的日常習慣。

這類禮儀書冊是史家論述近代歐洲生活習慣改變,以及「禮儀」、「衛生」觀念興起,時常引據討論的材料。伊拉斯謨斯這部小書引發了16世紀以降,關於「禮儀」行為的討論風潮,愈多談論和描述「正確且有禮貌」餐桌禮儀的著述,隨之出現。不過,伊拉斯謨斯並非第一個注意此問題的人。早大約一個世紀左右,歐洲社會就已出現不少關於如何吃飯的討論。

很多禮儀書冊會指出,餐點甫上桌時,我們不可直接伸手去拿、也不可以拿自己咬過一口的麵包再去公用盤裡沾醬、不得將骨頭或殘渣吐回公用盤、更不得將口中的痰吐到自己這方或對面的餐桌上。這個部分凸顯的是,對於用餐環境,用餐者逐漸形成區別個人和公眾使用的範圍。這樣一來,人們就會嘗試通過限制自己使用的食材和碗盤器具,防止自己接觸過的東西,跨越這道界線去介入甚或破壞其他用餐者的空間。

在廣泛流傳的就餐禮儀詩歌和書籍小冊子中,最受到注意的部分,就屬手部的整潔和動作。在餐具尚未完全普及前,人們的雙手既用來拿取食物,更用以清潔身體的髒污。人們往往一邊擤鼻涕一邊取食物,而這絕非現在認知的「衛生」。在指導孩童用餐禮儀的論述中,最常出現的橋段就是限制人們的雙手,不可用手「擤鼻涕、掏耳朵、擦眼睛、抓癢」,用餐前還得先洗手,因為你會直接用手抓取食物。還有條文提及,吃飯期間若咳嗽或打噴嚏,切勿直接用手或者是衣服、桌布、餐巾直接擦拭。這牽涉到一種現代衛生用品——手帕——的出現和普及。

影響生活習慣的手帕

在「衛生」的長遠歷史裡,手帕是史家觀察生活習慣轉變的重要物質史料之一。據資料指出,手帕和手絹起初被視為十分珍貴的奢侈品,而非大眾習慣的清潔用具。17世紀時,手帕會以金、銀絲鑲邊搭綴流蘇裝飾,是貴族階級彼此社交迎往之際的昂貴禮品;有錢人才會在口袋裡放置手帕。也就是說,唯有隨著手帕從奢侈品逐漸轉為日常使用的器物,人們才慢慢學會用它代替雙手來擦拭鼻涕。換個角度想,手帕的普及化程度,亦可作為我們推估生活習慣轉變的重要線索。

一個人若對特定行為會產生難堪和羞恥的感覺,意謂著他知道這舉動不太被眾人接納,這就是人類社會「文明化」的重要象徵。這是社會學家埃利亞斯(Norbert Elias,1897-1990)關於「文明化」的重要論點。他通過中世紀以降大量出現的禮儀書籍,描繪這段人類學習規範身體、改善行為習慣,學習「文明化」的歷史進程。其中的關鍵變化,就是這種羞恥感。它讓人們了解哪些行為會觸犯他人,必須嚴令禁止。

於是,原本在餐桌上不受控制的身體,就得漸漸學著控制雙手、鼻涕、咳嗽與痰涎。因為一不小心,你就可能侵犯到別人,甚至是破壞公眾用餐環境。在學習「文明化」的過程中,人們逐漸體認到,自己與他人之間必須保持一定距離。而這種區隔出一段空間的想法,其實就與現代「衛生」觀念的某些作法,並無二致。

裝載「衛生」的器物和日常習慣

學會控制身體和行為,還只是第一步。若要完整且徹底地打造「衛生」的世界,日常生活的器物也須經過設計和安排,使「衛生」觀念能貫徹至身體、行為和器具上。多數器具是專屬於個人,使用時可進一步建構自我和大眾的距離。

本節的場景將轉換至19到20世紀中國,所謂「衛生」的觀念、規範和行止儀度,就是從這個飽受肺鼠疫和肺結核病菌侵擾的社會環境中誕生。隨著「衛生」觀念轉變而出現的,有「伍氏口罩」和「衛生餐檯」這兩種器物,它們是史家據以觀察這段歷史變遷的重要史料。

口罩的誕生和發展

口罩,這種以外科手術用之白色棉紗布製成,以最直接之物理形式阻擋病菌的器物,由來甚早,起源駁雜;但終歸是人們為防止空氣髒污,以及後來被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2-1895)發現的「細菌」進入口鼻所製作的器具。

歷史中的口罩,形式多種,例如中世紀「瘟疫醫生」所穿戴的鳥嘴面具,就是一種特殊面罩裝置,以防範黑死病通過上呼吸道進入體內。早期,口罩就是這樣不太方便穿戴的用具。19世紀歐洲醫生的口罩,則是用很多層紗布纏繞在臉上,這容易使人呼吸不暢,與現在方便且舒適的口罩相距很遠。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