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門市關閉銷售額卻逆勢成長,德國出版業如何安然度過疫情寒冬?

文:林育立(中央社駐柏林特派員)

疫情對出版業的門市衝擊沒有原本預期的大,著實讓德國書商協會執行長斯基皮斯(Alexander Skipis)鬆一口氣:「我們從這次疫情發現,關閉書已在德國社會中扎根,銷售光這點就是額卻好消息。」尤其網路幫助實體書店撐過疫情,逆勢更讓出版業看到希望。成長出版

德國出版業和書店的德國度過同業公會德國書商協會(Börsenverein des Deutschen Buchhandels),每年7月初都會召開記者會,業何疫情公布前一年的寒冬銷售數字,今(2021)年由於疫情格外受到矚目。門市

儘管德國從去(2020)年3月以來歷經3波疫情,關閉不少書店因為防疫規定被迫關閉,銷售書展和新書發表會也幾乎全都取消,額卻2020年德國出版業的逆勢營業額仍達93億歐元(約合新台幣3100億元),較前一年小幅增加0.1%。成長出版

德國出版業怎麼辦到的?

首先,實體書店的銷售確實因為關閉門市而萎縮,「這真的很痛苦」,斯基皮斯說。去年的4、5月和12月,許多書店因為封城被迫關閉門市,全年營業額掉了9%。今年更慘,從年初到3、4月都封城,跟2019年同期相比,營業額整整掉了22%。

好在網路銷售和統一定價挽救了實體書店。德國全國有5000家實體書店,其中7成是社區的獨立書店。受益於發達的圖書物流業,民眾原本就有在自己家附近買書的習慣,就算當天找不到書,下單後隔天也能在書店取書。

為阻止市場被網路書店亞馬遜(Amazon)瓜分,德國的獨立書店在書商協會的協助下,近年積極投入數位化,多數書店擁有自己的網路書店。書的種類不輸亞馬遜,搜尋同樣方便,下單隔天也一樣能在書店取書。

另外,德國實施圖書統一定價制,全國書店同一本新書的價格一致,排除網路購書打折的可能性,更增加讀者支持社區書店的意願。

這個制度源自19世紀末出版業的內規,原意是避免書被低價賤賣,導致偏鄉的小書店消失,最後對整個產業造成傷害,實施了100多年到本世紀初成為法律,被視為是維持出版業蓬勃環境的主要功臣。

德國書店因應網路購物的趨勢,及早耕耘網路,在這次疫情看到成果。去年,實體書店的網路銷售成績足足成長了27%,反之佔網路圖書銷售額一半的龍頭亞馬遜只增加7%,疫情期間讀者改在網上買書,顯然以住家附近的實體書店為首選。

記者會上,斯基皮斯忍不住挖苦亞馬遜:「疫情一開始,亞馬遜就改賣廁所衛生紙,書反而變得次要,這實在不符合讀者的期待。」

其次,疫情期間民眾整天宅在家,增加對閱讀的需求。根據民調,在所有的媒體當中,影音串流平台成長的幅度最驚人,民眾自認使用時間比疫情前還多的比例高達49%,其次是電視的30%,書也多達25%,而且10至29歲年齡層愛讀書的人超過3成,讓德國出版業看到希望。

今年秋天是否有第4波疫情?10月的法蘭克福書展,會不會像今年5月的萊比錫書展一樣,準備好卻又突然停辦?疫情還沒結束,斯基皮斯不敢預測今年的數字。不過,德國從過去這1年多疫情學到的教訓,似乎預示出版業可能的未來。

「之前一解封,讀者就衝進去書店,可見實體書店還是有存在的必要」,斯基皮斯說。

他認為,書店不僅是地方的訊息和文化交流中心,書店提供的專業諮詢和讀者與書店的情感連結也難以取代,「實體結合網路銷售,看來對讀者最有吸引力,這部分我們出版業還可以更努力。」

延伸閱讀

  • 【德疫誌】疫情下的德國咖啡店:繼續營業維持「正常感」,這是人們渴望的日常
  • 網路電商雙11大打書籍折扣戰,獨立書店串連歇業一天籲「別將文化商品當禁臠」
  • 台灣COVID-19最新疫情與變化(持續更新)
  • 關鍵COVID-19疫苗追蹤一次掌握台灣疫苗最新資訊

新聞來源

  • 特派專欄 實體結合網路銷售 德國出版業撐過疫情寒冬(中央社)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