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台湾牛肉面传承“家的味道”
走进面店,家的味道最先映入眼帘的碗台湾牛是几幅黑底金字匾额。现在的肉面店主于怀增介绍,匾额皆由其祖父于忻之亲笔题写,传承其中一幅写着店训“食德为天”,家的味道也诉说着于家面店的碗台湾牛变迁史。 于忻之携妻从青岛来到台湾后,肉面为维持生计,传承用身上仅有的家的味道七十块钱支起一个小摊,起初主要卖山东馒头为生。碗台湾牛在那个物资匮乏的肉面年代,面团的传承边角料被拿来做手工刀切面,物尽其用。家的味道于怀增还记得父亲回忆,碗台湾牛用市场里牛肉摊剩下的肉面牛骨头熬制成汤、煮一碗面,就是人间美味。 老兵们在陌生的台北安家落户,大多在万华区西门町一带做小生意谋生。“山东人吃苦耐劳,讲求忠信义,所以我爷爷的生意很好。”于怀增说。 苦心经营下,于家的小摊慢慢做大,终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今天的昆明街有了自己的店铺,生意也转为主营手工刀切牛肉面。于老山东口音重,许多老客人喜欢称其为“老山东”,这也是这家店名字的由来。几年后,于家面店又搬至西宁南路,此后一直传承至今。 于怀增牢记祖父传授下来的生意经,把一件事做好,真材实料,精益求精。“创业容易守业难,我希望把爷爷创业和敬业的精神传承下去。” 不止于家面店,各式流派的牛肉面店遍布台北的大街小巷。桃源街鼎盛时期更是汇聚了十几家“牛肉面大王”,一时成为台北一景。牛肉面的风靡在台北得到集中体现,于家面店也是牛肉面在台湾“发家”和盛行的一个缩影。 由于早期台湾农业社会以种植稻米为主,面食并非当地人的主食。关于台湾牛肉面的起源有多个版本,其中一种推断是:1949年后因食物短缺,小麦、牛肉等物资被大量引入岛内,加上百万来台老兵和眷属的“胃口改造”,为牛肉和面的相遇创造了条件。 已故美食评论家逯耀东教授关于台湾牛肉面源自老兵眷村的说法获得较多认可。在于怀增看来,那个年代祖父漂洋过海、历经辛苦来台落脚,要养家糊口,自己拿手的“家常面”是最简单质朴的谋生手段。这碗带有家乡味的面食也是老一辈思乡时的情感寄托。 食物最能暖人心。除了牛肉面,于怀增还坚持做手工饺子,同样传承自祖辈的配方,保留了传统的家乡味。他总提醒客人别忘记喝饺子汤,“我爷爷说,饺子汤喝下去是家的味道”。 在当地,牛肉面曾是学生果腹的上选,也曾是晚归打工族的挚爱,外地观光客对台湾美食的印象大多始于一碗牛肉面。有饕客说,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散发着乡愁和“家的味道”,也刻在台湾人的集体记忆里。 “口碑重要,味道更重要,熟悉的味道最能勾起人内心的情愫,我要努力把‘老山东’继续传承下去。”于怀增说。 (据新华社台北电)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枯草芽孢杆菌中胞壁肽的分离纯化及其对芽孢的影响(二)
- 美國沒掉進經濟衰退,會不會跟泰勒絲有關?|天下雜誌
- Fed鴿式升息,鮑爾說了什麼|天下雜誌
- 自導自演!不肖子缺錢花用 騙爸媽遭綁要7萬贖金
- 擅自变更染发产品生产工艺 日本朋友株式会社被立案调查
- 加拿大鹅发布退换货服务承诺:14天内免费更换
- 加拿大鹅发布退换货服务承诺:14天内免费更换
- 將對吳崢告民事侵權!柯文哲怒「耍陰的法院見」:黃珊珊正在寫訴狀
- 秦明:我只是一个爱讲故事的法医
- 巴塞往績佳 有信心殺「迪」
- 【安徽日报】服务有温度 岗位送上门_
- 蘋果頭戴裝置Vision Pro終於現身|天下雜誌
- 强调“零容忍” 教育部开展中小学有偿补课专项整治
- 泉港掀起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攻势
- 今全台溫暖微熱!注意濃霧 下週「冷空氣」來襲再轉冷
- 買房「已成信仰」 千萬富翁:其實租房比較容易致富|天下雜誌
- 黄金卖场“国潮”金饰热卖 90后成春节黄金主力买手
- 你知道麥當勞是可以投資的股票嗎?為什麼建議你一定要認識美股?|天下雜誌
- 四部门联合印发《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 违规隔断 押金难退 上海市消保委公开约谈巴乐兔租房平台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