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從腦科學看「人生跑馬燈」:瀕死經驗是回憶偏誤,或純屬安慰心理?

文:曾祥非

瀕死時刻的從腦意識經驗與大腦活動,長久以來是科學看人科學家有興趣探討、卻不得其門而入的生跑議題。在各種瀕死經驗中,馬燈許多生還者常提到看見人生的瀕死經歷在眼前「重播」,也就是經驗所謂「人生跑馬燈」。

去(2022)年2月的回憶或純一項研究為這個議題增添了一些生理線索。由愛沙尼亞、偏誤中國、屬安加拿大與美國機構組成的慰心研究團隊分析瀕死病人的腦波,發現疑似死前人生跑馬燈的從腦腦波證據,結果發表於《前瞻老化神經科學》。科學看人這筆腦波資料得來的生跑過程頗為意外,一名87歲病人因失足跌倒腦出血送醫,馬燈急救時多次癲癇發作需即時監測腦波,瀕死最後因心臟病發過世,過程中記錄到了近900秒的「瀕死腦波」。

有研究指出非致死性的經驗(例如沒有性命危險的暫時性昏迷)也會產生類似跑馬燈的瀕死經歷,因此跑馬燈似乎來自於人們感覺到自己性命將要結束的想法,而非大腦現象。也有研究發現,事件發生一星期內就受訪並表示看見跑馬燈的人,通常為數不多(<20%),但過了一星期以上才受訪而有類似陳述者,反而人數變多(近50%),甚至可說出更多細節。

由於人生跑馬燈尚缺乏以神經活動為基礎的證據,認知神經科學家仍在探討這種現象究竟為真?還是病人事後回想該經歷時的某種解釋、回憶偏誤,或純屬安慰心理?

人腦的腦波依頻率分為不同型態,例如δ波、θ波、α波、β波、γ波等。一般來說,清醒時的腦波經常出現高頻γ波,而在不同狀態下,腦波會發生共振,其中α-γ共振波有時與試圖集中注意力有關,θ-γ共振波有時則與回憶相關。

上述愛沙尼亞研究團隊仔細分析87歲腦出血病人的腦波後,發現心跳停止前30秒出現θ波下降、γ波上升的趨勢,而心跳停止後腦部活動約可持續30秒,此時病人的γ波波動則是與α波共振。研究人員於論文中「揣測」,在病人心跳停止前後30秒所記錄到的γ波,或許可視為他正經歷人生跑馬燈的生理證據。

這項猜測在社群媒體上引發討論,而從學術觀點來看,僅憑這項研究結果尚無法直接下此結論。原因在於,首先,通常瀕死經驗研究會訪談多位生還者,回想當時是否真有看到人生跑馬燈。但上述研究的樣本數只有一位,且病人未生還,因此真相不得而知,只能臆測。再者,人腦由860億個神經元所組成,涉及多項認知功能,難以僅用數種腦波頻率型態概括而論,加上目前對於腦波仍了解太少,因此反向推論需特別小心。

所謂反向推論,舉例來說,人們說謊時通常會緊張(也是測謊機的靈感來源),但當說話緊張時必然表示此人在說謊嗎?答案呼之欲出了,可見緊張與說謊沒有必然關係。這也是為何大部份科學家都同意,人們在回憶時腦波會出現強烈的θ-γ共振波,但鮮少同意反過來推論說,每次θ-γ共振波出現就必然表示受試者正在回憶,因為也可能是完全不相關的歷程,或是經歷回憶時還需某項必要條件,例如注意力。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癲癇患者的γ波本來就會異常頻繁,因此上述病人頻繁的γ波極有可能與癲癇相關。

然而針對這點,引用美國密西根大學2013年發表的動物研究,也許有助於排除癲癇因素。團隊研究大鼠死前的腦波,發現大鼠心臟停止後30秒會出現比平常清醒時還要強烈的γ波,並且跟θ波和α波共振,與上述愛沙尼亞團隊的發現類似,且實驗大鼠並沒有癲癇。說到此,似乎解決了一個難題但又開啟了另一個:難道老鼠死前也經歷了鼠生跑馬燈嗎?若是認為愛沙尼亞團隊發現的γ波與人生跑馬燈相關,勢必也需要思考老鼠瀕死腦波的意義。

這篇論文雖然最後無法下定論,但提供了瀕死病人的腦波多頻率共振分析,可算是極為稀有的腦波資料,為人生跑馬燈的研究開啟了新的里程碑。

本文經《科學人雜誌》、《科學人粉絲團》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原標:從腦科學看人生跑馬燈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