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你的心,今天還安好嗎?》:只要察覺到自己的「語言指紋」,就有機會為生活帶來改變

文:孫廷沇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詹姆斯.W.佩尼貝克在他的心的語書《語言風格的祕密》中提出,不管人類走到哪裡、今天覺到機會無論處在什麼情況下,還安好嗎活帶都會留下屬於自己的只察自己「語言指紋」。雖然聽過關於指紋的紋有為生話題,但我是來改第一次聽到「語言指紋」這個詞,這樣新鮮的心的語論點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常有趣。眾所周知,今天覺到機會我們手指頭上的還安好嗎活帶紋路會因人而異,並且終身不會改變,只察自己全世界也不會有其他人跟自己擁有相同的紋有為生指紋。因此,來改指紋會用於識別個人身分。心的語

同樣地,今天覺到機會如果追蹤、還安好嗎活帶分析個人使用的詞彙或相關線索,就可以窺見使用這些詞彙的人心中的個人世界。由於每個人使用的詞語風格不同,這也將成為展現「我」個人特色的一部分。此外他的研究指出,一個人的語言風格也能反映他的心理狀態。

對此,我深有同感。實際上,我們的語言使用習慣反映出許多的行動特性。在諮商的過程中,藉由展示一個人反覆使用的語言風格,甚至可以提高那個人的自我察覺程度。

有一名女性感到相當不安。她在諮商中最常說的話就是:「我不知道我父母會怎麼想」、「我很好奇男朋友的想法」、「我很擔心我朋友會怎麼看待我的行為……」、「我總是會想要觀察我媽媽的表情,看她是不是生氣了」。她的話語永遠在擔憂他人會如何評價她。這也就表示,比起先照顧自己,她會更想去配合周圍的人,這套程序透過語言反覆表現出來。「先不談論別人,您最擔心的東西是什麼?」我把感情的主體換成她,並向她提問,在不斷重複詢問的過程中,她才察覺自己的感情被忽視了多久。

諸如此類的案例不勝枚舉。在我的諮商室有個曾經歷過人際關係創傷的諮詢者,他常說:「我很擔心會出現不如預期的結果」、「其他人好像會把我當成奇怪的人」、「是我太奇怪了嗎?」等等,「奇怪」一詞反覆出現在那個人的話語中。於是我問道:「對您來說,所謂的『奇怪』是什麼呢?」聽了我的問題後,他才意識到自己一直使用這個詞彙,而使用「奇怪」這個詞語,卻能更貼切地表達他心裡的不安。

就像這樣,一個人重複使用的語言就像反射那個人心理特徵的指紋,只要察覺到這一點,就能為自己的生活帶來許多改變。

但可能也會有人懷疑,我們改變使用的語言形式對解決心理問題有多少幫助,僅僅只是改變一個詞彙又有什麼意義?但是,我可以大膽地斷言:一定會有效果。

在我二十歲的那一年,我爸爸發生了嚴重的車禍。那時,包括我在內的整個家庭面臨了許多變化。媽媽一夜之間忽然必須負擔起生計,只能不斷勉強自己的身體,卻會經常發牢騷般的自言自語,表達身體與心靈的痛苦。例如:「我這一點福氣都沒有的人生」、「我到底是為了享受什麼榮華富貴才活到現在啊」、「總該有一件順利的事情了吧」等等的話。但是,這些沒有對象的指責總是挑撥著我的神經。每當我聽見媽媽不滿的抱怨,心裡總是想著:「我才因為媽媽動不動抱怨快要被煩死了。」

某天,媽媽開始讀一本書,並說出了這一席話:「這個世界的模樣取決於自己的心態。我的心態可能會讓我終其一生都處於痛苦中,但也可能讓一切變得沒那麼嚴重。」因為現實已經無法改變,所以我媽媽決定接受它,並且不再繼續發表破壞自己心情的言論。這是從爸爸出事那天之後最令人振奮的消息。

而在那以後,媽媽的嘮叨明顯減少了許多,我的心似乎也漸漸找回平靜。但是,後來我的心情卻也不如想像中那般舒服。因為我還是會被同事、被要好的朋友、被愛人、被任何人惹惱。不斷生氣、感到煩躁。

當時,我不知道自己錯過了什麼,但是我現在明白了。我這些不幸感覺及不愉快的情緒與怒氣,並非由於媽媽或身邊的人,而是我自己創造出來的,因此我也必須負全責。沒有掌握好感情的主體是我才對。

無法滿足自己需求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有種不願意自己行為負責的逃避型語言習慣。這些人使用的語言中,行動的責任歸屬通常不明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進行改變語言風格的對話練習,就能夠認清自己的感情、想法以及慾望,並且為此負責。

想要分辨感情的主體,比想像中要來得簡單:我們只需要修正語言風格就行了。亦即將主詞稱為「我」,或是將被動語句改成主動語句。例如,不要使用「我做不到這件事」來表達,改成「我不要做這件事」。明確表達自己並不是「不會、做不到」,而是「沒有意願去做」。

以我為例,如果跟我一樣經常說出「我因為媽媽感到生氣」的話,那就可以改成「聽了媽媽的話,我選擇生氣」。既然這是我自己選擇的事情,以後我不選這個選項,那不就行了嗎?利用這個方式,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改變的語言形式將會非常多樣。

每次說完一段話,加上「我會負起全責」或者「這是我個人的看法」的結語,也是同樣的邏輯脈絡。例如,「我什麼都不會說,而且我會承擔這件事的責任」、「我覺得很生氣,這件事由我來負責」等說話方式,或是「我覺得A看起來很卑鄙,不過這是我個人的想法」、「我覺得A為人很虛偽,不過這是我個人的想法」等。這種表達方式會有加倍的強效,因為這樣可以明確表達對自己一切行為的選擇及負責。

我們之所以必須釐清責任所在,是為了能夠察覺並接受自己面臨到的困難與症狀,說到底都是自己造成的。藉由這個方法,我們就有機會可以擁有嶄新的行為模式,並且幫助我們接受自己想或不想承認的事物。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