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南洋的「土地公」:在伊斯蘭宣教運動下,拿督公信仰在新馬汶命運大不同

2022年4月17日,南洋拿督一場大火把新加坡離島龜嶼(Kusu island)的土地公動下著名拿督公廟(Datok Kong shrine)完全燒毀,第六代的伊斯仰新馬來裔看守人依薩(Ishak Samsudin)數度哽咽,揚言募資重建。蘭宣龜嶼是教運新加坡南方非常接近印尼巴淡島(Batam island)的離島,建立在山上的公信拿督公廟是新馬伊斯蘭化前的多元族群信仰的活化石,是馬汶命運南島語族文化、印度文化、南洋拿督阿拉伯文化和華人文化的土地公動下結晶。

曾到馬來西亞的伊斯仰新旅客必定對華人生活區裡,外觀非常接近土地公的蘭宣拿督公神祠感到熟悉。如此具有神像且幾乎由華人崇拜的教運拿督公崇拜,是公信1980年代起「伊斯蘭宣教運動」(Dakwah movement)後的演變。龜嶼拿督公廟之所以是馬汶命運活化石,是南洋拿督因它保留了1980年前的樣貌。

拿督公信仰的斷代演變

馬來西亞學者周福堂曾經為西馬來西亞(西馬)的拿督公信仰斷代,因應政經脈絡分為五大時期:(一)前殖民時期(1500-1870s),(二)殖民時期(1870s-1956),(三)後殖民時期(1957-1968),(四)新經濟政策一時期(1969-1980)和(五)新經濟政策二時期(1981至今)。

簡單來說,第一時期是馬來人或其他南島語族對於自然現象的崇拜(土塚、奇石、奇樹、漩渦等),沒有搭建任何庇護建築。第二時期增添了香爐和燭架。這些馬來人的神壇,被稱作「科拉邁」(Keramat),可粗淺理解成「神聖的東西」,源自阿拉伯語「Karamāt」(在阿拉的允許下,透過聖者身上所展現的聖蹟)。

已故馬華作家魯白野曾經如此形容1950年代的科拉邁,「在馬來亞,沒有一個地方是沒有科拉邁的;期間要以馬六甲為最,差不多每個村莊都有二三個科拉邁的存在。」由此可見,這時期的馬來社會非常流行科拉邁崇拜。

各族文化在第三時期進一步融合,並開始漢化,還有了印度人的甘文煙(Kemenyan)。西馬發生「五一三族群衝突」事件後,西馬華人開始和馬來人一同祭拜拿督公,籍此尋求心安,進一步淡化族群衝突,融入馬來社會。這兩個時期的崇拜常以拿督科拉邁(Datok Keramat)之名呈現,第四期也出現了金紙、筊杯等華人祭品。

宣教運動後的拿督公崇拜

源自阿拉伯的宣教運動傳入馬來西亞後,伊斯蘭傳教士開始透過政治影響力打壓馬來人的非伊斯蘭習俗。華人逐漸成為拿督公信仰的主要信徒,進而從土地公的形象創造「拿督公」的神像。被賜予「公」位階的拿督公,因此被納入華人的土地信仰體系,顯得華人本位。拿督公崇拜自此弔詭地成了華人對抗國家推動伊斯蘭化的途徑。

然而,新加坡因為在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後,採取多元世俗的國族政策,比較不受宣教運動的影響,沒有發展成第五期的拿督公崇拜。如今的新加坡,仍有十來個被馬來社群視為科拉邁的聖墓,龜嶼的拿督科拉邁崇拜也因此得以保留。

龜與拿督公廟的論述眾多,這裡不再贅述。每年農曆九月山腳下的大伯公廟舉辦進香季節時,信徒也會順道爬上152階梯,祭拜拿督公廟裡的三個聖墓:19世紀逝世的阿拉伯聖人阿都拉曼(Syed Abdul Rahman),其母親卡立(Nenek Ghalib)和其手足法蒂瑪公主(Puteri Fatimah Shariffah)。

20200223_131346Photo Credit:吳佳翰
聖人阿都拉的聖墓前供奉著香爐、油燈、甘文煙等祭品。攝於2020年2月23日。

拿督公廟裡的碑文和報章記錄皆顯示該聖墓在1900至1920年代時期有了庇護建築,主要捐獻者為峇峇娘惹社群。隨後因為龜嶼進香活動,也出現第三時期的漢化現象,唯獨沒有出現西馬常見的拿督公神像。據筆者和看守人依薩(60歲)的訪談,或是魯白野對第四代看守人(筆者推斷)的記述,他們皆認為聖人阿都拉曼是龜嶼的村長,而自己則是聖人的後裔。

20200223_125357Photo Credit:吳佳翰
內內卡立和法蒂瑪公主聖墓的側拍,橫幅的「拿督加拉挽」是拿督科拉邁的舊稱。攝於2020年2月23日。

拿督科拉邁崇拜也存在於東馬

筆者在2018年於東馬沙巴進行田野調查期間,也曾目睹深受汶萊文化影響的蟻丘崇拜。田野地點為沙巴西南部,靠近汶萊灣的瓜拉班尤縣(Kuala Penyu)。當地認為所有的拿督公只吃清真食品,每年與穆斯林同步齋戒一個月,慶祝開齋節和哈芝節(Eid al-Adha)。這群信徒屬於塔達那人(Tatana)社群,是沙巴的原住民族之一。他們慶祝哈芝節的方式和穆斯林不同,沒有一般的宰殺,而是祭拜拿督公,向拿督公問事及共食。

參與觀察的地點是一間空置的高腳老木屋。屋主去世後,木屋成了其後代聚會的宗教場所,是當地典型的私壇。Siong是屋主的女婿,住在木屋隔壁。他擁有華人和塔達那人的祖裔,是少數懂得當地華人宗教葬禮習俗的司儀。木屋的前庭有一蟻窩,Siong表示好幾次想剷除它卻「不忍心」,直到幾年前四兒子Ray學會起乩後才得知,蟻窩裡住著拿督公,當地人稱「Berisi」(馬來文「有內物」之意)。在拿督公的請求下,一間黃色、可遮風避雨、屋簷有著「拿督公」橫幅的亭子建成了,蟻窩頂端也鋪上印有爪夷文(Jawi)的黃色橫幅。

P1190172Photo Credit:吳佳翰
瓜拉班尤蟻丘拿督公神祠的外觀,塔達那社群正在準備哈芝節的祭拜儀式。攝於2018年8月22日。

當天祭台上擺著咖啡烏、檳榔、佬葉、煙草、茶、罐裝汽水、咖哩汁、蝦、螃蟹、娘惹糕點等。面對蟻窩和祭台,Siong和親戚幾人持香長跪祭拜,把元寶、紙衣服(含馬來上衣和拐杖)等燒盡。大部分祭品符合1980年代後華人再創造的拿督公崇拜,應由西馬華人傳入。但由於神祠沒拿督公神像,信徒都不是華人,本質上屬於拿督科拉邁崇拜。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