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為前進而戰:盧修一的國會身影》推薦序:他是台灣人精神史上光潔(kng

文:周婉窈(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推薦序】台灣人精神史上光潔(kng-kiat)的為前灣人存在

約四十年前,我在台大讀研究所撰寫碩士論文,進而精神當時住在汀州路的戰盧一棟公寓。有一天,修的序台一位學長帶盧修一直接敲門來找我。國會光潔當時研究日本時代的身影史上台灣史的人非常少,盧修一聽說我在研究議會請願運動,推薦特地來找我,為前灣人我記得他提到他寫了台灣共產黨的進而精神博論。當時絕大多數人沒聽過「台共」,戰盧就算聽過概念也非常模糊。修的序台

這是國會光潔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見到盧修一。哪一年的身影史上事情呢?由於沒記日記,根據各種線索推斷可能是推薦一九八一年,帶他來的為前灣人人記得是朱高正,但實在不敢確定。

盧修一原本是個熱血黨國青年,留學歐洲改變了他的一生。他極端熱情、浪漫,又有超強行動力。一九六八年盧修一到比利時魯汶大學留學,讀政治學。一九七○年與在比利時的台灣人共同發起「比利時台灣同鄉會互助會」(全歐洲第一個台灣同鄉會),翌年發行《鄉訊》,擔任主編。一九七一年保釣運動之後,他的台灣意識澈底覺醒,確立獨立建國路線。他受到台獨左派史明「台灣民族民主革命」論述的啟發,該年年底開始與史明通信。

盧修一確立政治路線時,已修完課程,理當開始撰寫論文,但他特立獨行,揚言對抗文憑主義,不寫論文了,要回台灣展開革命行動。一九七二年春天,返台前同志張維嘉要他到巴黎走走,他原預定停留兩星期,結果遇到陳郁秀,人生的路途又多了一個轉折。

如果你知道盧修一在巴黎如何追求陳郁秀,一定會驚訝於盧修一的超級浪漫,浪漫到不可思議。他對陳郁秀一見鍾情,然後猛追,真的就是猛追。

一九七二年四月十六日那天,盧修一在劉重次的家裡第一次見到陳郁秀。沒想到才開始吃飯沒多久,盧修一就對陳郁秀「瘋言瘋語」,「妳很有名欸,可是都看不到妳!」「我們兩個有夫妻緣喔!妳就是我心目中的牽手!」

後來還開始叫她「太太!太太!」他的瘋狂表現惹怒了出身書香家庭、端莊自持的陳郁秀,最後導致她拂袖而去。第二天一大早盧修一就到陳郁秀的宿舍,展開全天候的等待和追求。五月一日法國勞動節,他參加一整天祕密組織的會議,會後好不容易買到一束鈴蘭,趕去送給陳郁秀,終於贏得年輕鋼琴家的心。

為了陳郁秀,盧修一改變返台的計畫,留下來就讀巴黎第十大學。一九七四年九月他和陳郁秀在巴黎公證結婚,他們的愛情和婚姻沒獲得陳郁秀的父親前輩畫家陳慧坤教授的祝福,不過,後來翁婿相處愉快。

修完博士課程,盧修一決定以「台灣共產黨」作為博士論文題目,就他自己確立的政治路線,選擇這個課題無疑很合適。一九七五年四月五日蔣介石過世,眼看世局可能翻新,盧修一放下博論,和陳郁秀返台。返台後,他在中國文化學院獲得副教授的教職,也擔任行政工作。一九七九年九月,他返回巴黎撰寫論文,十二月台灣發生美麗島事件,隔年二月林家血案,那年十二月盧修一取得博士學位。他來找我時,應該就是一九八一年某月某日,我於該年陳文成事件後的九月到美國留學。一九八三年遠在美國的我,不知道我們的革命志士遭逢厄運。

如果讀者要看意氣風發的青年盧修一和浪漫得不得了的愛情故事,那麼,在這本書是看不到的,因為這本書主要是寫:作為國會議員的盧修一用生命在打拚什麼。這也是他生命的最後階段。

這本名為《為前進而戰:盧修一的國會身影》的書,以「驚天一跪」為序曲,本事則是從一九八三年一月八日盧修一被捕寫起。盧修一被逮捕,對母親和陳郁秀而言簡直是晴天霹靂,這時他已經是三個小孩的爸爸。關於救援、探監、坐牢等磨難,本書作者藍麗娟有非常真切的描述,在此不多贅述。最讓我注意且痛感特深的是,盧修一出獄後的遭遇。

盧修一和陳郁秀因愛而成夫妻,他們的愛情經得起黑牢的考驗,但一九八六年三月三日盧修一出獄後,面臨許許多多政治犯前輩陷入的「絕境」——找不到工作。盧修一本來是大學教授,有博士學位,出獄後卻找不到教職,情緒緊繃,脾氣變得很不好。這在在讓我想起熟悉的政治犯故事:出獄後,每找到一份工作,不到一個月就又失去工作。盧修一有理念相同、感情至深的妻子支持,加上社會資源也相對豐富,但無法找到正職都讓他那麼難以承受了,那些家人不支持、貧困窮乏的政治犯,不知實際有多慘!

陳郁秀害怕政治,原以為盧修一可以回到學界,不過,兩年過去了,仍然找不到教職。歐洲同志何康美看在眼裡,建議陳郁秀讓盧修一走政治的路。陳郁秀終於點頭,但很難和朋友解釋,她說:「我很難說出口的理由是,如果不讓修一得到發揮的空間,我們夫妻之中可能有一個人會瘋掉,或無法避免走向離婚。」(頁八七)讀到此,真的令人椎心。

一九九二年台灣自由民主化以後,離戒嚴時期愈來愈遠,「白色恐怖」只是「一個名詞」,人們對此無感;對於政治犯如何以「人」脆弱的身和心直接被黨國機器碾壓的苦痛,無法感同身受。政治犯出獄之後往往痛感落入更大的監獄。在藍麗娟的刻畫下,盧修一出獄後的挫折及其反過來對家人的衝擊,提供我們了解政治犯處境的具體例子。八○年代相對不嚴重的案例都這樣了,五、六○年代想必艱辛到不可想像。

斷念學界,盧修一終於找到自己的位置。他先從事民主進步黨(民進黨)的黨務工作(一九八八),黨部徵召他參選立法委員,連續三次高票當選(一九八九、一九九二、一九九五)。如果天假以年,他應該是台北縣下一屆民進黨籍市長!作為政治人物的盧修一,和那個熱情浪漫的旅歐青年盧修一,不一樣嗎?不,我認為其實一樣。只要他認定這是「愛的對象」的話,就會全力以赴,愛得淋漓盡致——這是本書提到的「法式浪漫」吧?台灣,如同陳郁秀,是他的愛的對象,他是拚著命在當國會議員啊。要說熱情和浪漫,真的就是一樣。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