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心理學了解自己系列:五大性格特徵「Big Five」是什麼?

文:Anthony @ 樹洞特約作者

上一章簡介了Big Five中的心理學解系列「O」經驗開放性(Openess to experience)之後,筆者收到不少讀者的自己徵疑問。疑問主要圍繞著Big Five的大性理論基礎——心理學家是怎樣斷定全球數以億計人的性格都能以Big Five的五個維度形容呢?為什麼 Big Five 比一般性格理論更科學?所以來到Big Five系列的第二章Conscientiousness「盡責性」,筆者也應該盡一點科普的格特責任,簡單描述一下Big Five理論的什麼發展歷史,好讓大家不至於對這理論的心理學解系列由來一頭冒水。

五大性格特徵(Big Five)簡史

說到Big Five的自己徵由來,不得不提一下高爾頓.奧爾波特(Gordon Allport) 這位現代心理巨匠。大性這位在哈佛大學花了大半生進行學術研究和教學的格特心理學家開創了以實證為本的人類性格研究(human personality research)。他認為要準確描述人類性格的什麼話,不能依賴個別科學家在特定環境中對人類的心理學解系列觀察而做定論。那麼心理學家們應該從何入手?

Big_5_創始人_-_Gordon_Allport__奧爾波特_盡責性圖片由作者提供
哈佛大學教授Gordon Allport對現代性格心理學的發展功不可沒。

早在十九世紀末,大性就有為數不少的格特學者認為自然語言(即natural languages,例如英語和廣東話等就是什麼「自然」而生的語言,有別於Python 和C++ 等人工語言)很值得以科學方式深入研究。同樣地,奧爾波特和同事亞德伯特(Odebert)也將性格研究的著眼點放在人類語言上。他們認為人類語言中用於形容人類性格的詞彙能揭示了人類本身一些重要的性格特徵。

這個假說源自我們往往會「發明」一些新的字詞去更準確描述他人,畢竟第一個說人很「外向」的人始終得留意到一些與外向相符的行為特徵吧。這個例子或者更加清楚:以前航海的水手在海洋中探索時,往往會依照雙眼所見的海岸線而製作一些地圖。現在奧爾波特和亞德伯特就如在岸上拿著這些地圖(語言中的詞彙),推測那些區域的地理環境(人本身的性格特徵)。在這前提下,奧爾波特和亞德伯特就覺得只要我們細心研究人類語言中的詞彙,就能發現人最基礎的性格特徵。

驚人的是,他們在多達400,000字的詞典中選取了接近18,000形容人類性格和行為的詞彙,並將其進行嚴謹的統計學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最終綜合出四個大組別。隨著後來無數心理學家的貢獻和改良(例如1940年代的R. Cattell、D. Fiske,以至後期的L. Goldberg和上一章提及過的Costa 和 McCrae),最終成就了今天受心理學界接納的人類性格理論Big Five。

當然,這個有關人類語言的假設也是有爭議的。回到剛才水手的例子,姑勿論航海千里的水手,就連GPS都不可能完美地捕抓每一寸海岸線的形狀,我們又怎能期望那些地圖能精準無誤地反映地形呢?語言和性格的關係如是。例如Trofimova(2014)的實驗結果就反映奧爾波特和亞德伯特當年所採納的分析方法會令Big Five偏袒一些有關交際的性格特徵,而忽略一些與內心情感世界有關的性格特徵[1]。詳細的爭議我在這裡就暫且不多加論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有關字彙學假說(Lexical Hypothesis)的學術討論。儘管如此,Big Five仍然是一套較有系統的理論,不乏大量的科學實證支持,和一般流行心理學的性格理論相形見拙。

結語

透過這篇文章,筆者期望能夠更立體地呈現Big Five,讓作者理解它的理論根基之餘,也認識到它的弱點。歷史就說到這裡,筆者會在下一篇會介紹「盡責性」和相關的研究發現,有興趣的讀者謹記要密切留意。

如果讀完這篇文章後你仍然對人充滿好奇心,想必讀者們會對樹洞香港的了解自己,探索自我: 心理學必修課感到興趣。這課程會會運用心理學提升動機、設定目標,令你成爲一個更了解自己,忠於自己的人。

參考文獻:

  • Trofimova, I. (2014). Observer Bias: An Interaction of Temperament Traits with Biases in the Semantic Perception of Lexical Material. PLoS ONE, 9(1).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085677

本文獲樹洞- TreeholeHK授權轉載,題目由編輯所修改,原文請看此。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