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海宁潮是浙江潮,也是天下潮!

图片


图片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江潮

宋熙宁五年(1072),也天雄奇壮美钱江潮,下潮惊艳了东坡先生,海宁也倾倒了后人。江潮

辛苦钱塘江上水。也天日日西流,下潮日日东趋海。海宁奔涌的江潮潮水给东临大海、南倚钱塘的也天嘉兴,带来怎样的下潮故事?

是涌潮不断冲击下骚动不安的海岸,是海宁老百姓与海博弈下“海涛宁谧”的夙愿;也是盛极一时的盐业。

向海而立、江潮因海而兴的也天嘉兴,在开启大航海时代的宋“潮”中又有着怎样的传奇?

是“海舶辐辏,岛夷为市”的富商巨贾之地,也是“戈船战棹疾如飞”的畿辅“腹心”之要。





海塘,与海的博弈



嘉兴,因水而生,因水而兴。

不仅与大运河相依相伴,北依太湖、西接天目之水,还东临大海、南倚钱塘,拥有绵延的海岸线。

嘉兴市域自古以来海侵甚烈,世代同海潮争土、与风浪博弈,筑海塘,造闸坝,御海潮。

钱塘江浩浩汤汤奔流入海,江道却曲曲折折,随着时间摆荡变迁,两宋时期,是重要转折。

钱塘江历史上江道曾发生三次大变迁,即“三门变迁”。由萧山龛山自南向北,先后有三个江海出入口:龛山至海宁赭山为南大门,中小门在赭山与河庄山间,北大门在河庄山和盐官间。

唐宋,江流海潮基本上走南大门,主槽有北移趋势,南宋到元,仍从南大门出入,但趋北现象增多,几次冲出北大门。

嘉兴辖内,据《嘉兴市志》记载,宋元以前,海盐面海一带潮患最厉害,受海潮正面冲击,不断内坍。秦时,海岸还在澉浦、王盘山一带,大小金山以东。南宋时,海盐县城外十五里的望海镇已没于波底,大小金山成海岛,乍浦九山和澉浦诸山已临水。

离海三十多里、旧无海患的盐官,在宋代潮患加重。《嘉兴文史记忆·海宁卷》主编张镇西发现,史书中多用“海失故道”“海岸崩毁”来描述,“北宋景祐至南宋嘉熙的200余年间,有记载的海患20余次,有时长达六七年。”

《宋史·河渠志》记载,南宋嘉定十一年至十五年钱塘江失故道,“潮势深入,逼近居民”,“早晚两潮奔冲向北,遂至县南四十余里尽沦为海”,二十里长的捍海塘“沦毁”。

嘉定十五年(1222),浙西提举刘垕受命修筑海塘。

图片


海塘,是先民与海争土的博弈。

据《嘉兴市志》记载,浙西沿海地区,历代兴修海塘频繁,是我国海塘建筑规模最大的地段,其中,四分之三在嘉兴。

嘉兴境内有文字记载的筑塘历史是唐代。《新唐书·地理志》载,盐官有“捍海塘”,开元元年(713)重筑,有学者推论,捍海塘可能是三国吴国大将陆逊在海昌屯田时所建。

吴越王钱镠于开平四年(910)重筑海塘,把大大小小的石块装进竹笼,发明“石囤木桩法”,这就是“钱氏捍海塘”。

南宋时,刘垕也进行了改革。

张镇西认为刘垕最大贡献是修筑备塘河和土备塘。他在钱氏石塘后挖备塘河,挖出的泥土在备塘河后再筑土塘,“形成‘石塘—备塘河—土塘’的三层防御体系,我们的海塘不仅指一线塘,而是海塘体系。”

但海潮并不罢休,它一次次冲击海岸,先民们在建塘、坍塘、退塘、复塘中不断反复,也诞生了相关的民间文化,“塘工号子虽不知起于何时,宋时可能已有雏形。”

他们渴望着“海涛宁谧”,也产生与海相关的信仰,建寺庙祈福,举行祭祀,最初是百姓自发,后来发展成御祭、官祭和民祭等形式。《嘉兴节日志》在介绍嘉兴“潮”俗时说,为平息南宋嘉定年间的海患,盐官举行了最早的御祭,吏部尚书程泌代表朝廷作《盐官祷海文》。

据张镇西介绍,元天启二年(1622),为祈求长期安宁,盐官重启770年前的旧名“海宁”。

沧海桑田,元明江道变迁频繁,钱塘江像个“墙头草”南北摇摆,直到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渐趋稳定,改走北大门。

图片


先民们历经千余年的探索,不断改造海塘的结构模式、修筑技术,打造“海上长城”,形成闻名于世的浙西海塘。特别是清代三亹变迁江道渐稳、鱼鳞大石塘修筑后,“海涛宁谧”的夙愿渐渐实现。

走过沧海桑田,如今,天下奇观钱塘潮已吸引人们纷至沓来,观潮节成为天下盛况。

如何挟着海风走向未来?

“千百年来,我们承继的海的文化本质、海的精神内核并未改变,一直秉持着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的超前意识”,挖掘宋韵也好,潮文化也好,不仅在形式,更在本质,视野要更广阔,海宁潮是浙江潮,也是天下潮,“我们要提炼浙江潮精神,增强凝聚力。嘉兴可在海宁建浙江潮文化博物馆,系统梳理展示浙江的潮文化、海文化。”


权威发布,民生服务
请关注↓
海宁发布这里有您想看的权威信息,这里有您想找的民生资讯,在这里,了解海宁!170篇原创内容公众号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