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許進雄《揭祕甲骨文》:認為「用刀在骨頭上契刻」是商代人作記錄的常態,這是不正確的觀念

文:許進雄、許進雄揭李珮瑜

前言:如何閱讀甲骨文?

甲骨文源流

一般大眾聽到「甲骨文」這個詞,祕甲常見的骨文骨頭直覺反應是,那是認為很久遠之前的東西,非常深奧難懂,用刀和我們的上契生活沒有什麼關係,其實這是刻商錯誤的觀念。甲骨文和我們的代人的觀文化關係密切,現在使用的作記這不正確文字就是從甲骨文一路慢慢演變而來的。

西元一八九九年(淸光緒二十五年己亥)有位骨董商向王懿榮兜售文物,常態王懿榮平時喜歡收藏文物,許進雄揭也精通金石學,祕甲他發現這次骨董商帶來的骨文骨頭骨板上有文字,意識到這可能是認為古代的文字,非常有價値,用刀就以高價收購。從此有許多村民就將挖掘甲骨作為主要收益來源。甲骨原先是不輕易讓人看的寶物,王懿榮殉國後,劉鶚購得這批甲骨,加以墨拓,並在一九○三年編纂成書,命名為《鐵雲藏龜》出版,爾後就成為眾所周知的商代文字了。

而甲骨文究竟是如何誕生的?晚商時期(約西元前十四至前十一世紀),當商王對於國家大事或自己的家務事有所疑慮、難以決策時,就會以占卜的形式,請求鬼神給予正確行事的指示,並把占卜的內容及相關記事契刻在所使用的龜甲或牛肩胛骨上,作為事後驗證的記錄文字,這些契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就是我們一般所知道的甲骨文。

使用甲骨來占卜,不但材料珍貴、製作費工,而且是只有少數人(巫師)才能夠操作的,一般人沒有能力或是需要在甲骨上刻寫卜問內容的文字,所以甲骨幾乎是王室——亦即是都城——才會見到的東西。

在目前大量出土的古文字中,甲骨上的商代文字一般認為是發展比較成熟的文字系統,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且字形仍看得出當初文字創造時的原貌,所以是探討中國文字創意最好的材料。再加上,甲骨文的內容多為商王治理國家政務的記事,也是探討商代歷史最直接可信的史料。

書寫位置

甲骨文是使用刀在骨頭上契刻出來的文字,有些人便以為那是商代人作記錄的常態,甚至認為在竹簡上也是使用刀子來契刻,這是不正確的觀念。我們有實質證據可以肯定,至少在晚商時,一般人已經是使用毛筆在竹簡上書寫文字了,且書寫方向是由上而下的縱列書寫,因為竹簡面積狹窄以及竹簡背面的彎曲會妨害手勢的運轉和穩定,直式書寫遠較橫式書寫要方便得多。

另外,社會上多數人是右撇子,如此也有利於左手拿著直豎的竹片,寫完後以左手由右而左一一排列,所以由上而下、由右而左的排列,就成為中國特有的書寫習慣。但是既然在竹簡上書寫文字是普遍的,為何迄今沒有商代竹簡的出土呢?因為竹簡會腐爛,除非是保存在特殊的環境下,否則在地下能維持完好的時間不長。

商代的甲骨背面挖有許多特定形態的窪洞,其實就是所謂的「鑽與鑿」。窄長形的鑿是從事占卜所必要的,每一個長鑿可以從事一次占卜,占卜的內容稱為「刻辭」,多契刻於長鑿位置所對應的表面上。第一期武丁王的時代,多從上面的長鑿開始占卜,所以刻辭的段落也往往由上向下;但是第二期祖甲王的時代,就演變為從最下面的長鑿開始占卜,所以刻辭的段落也就成為由下往上讀的順序,這種獨特的習慣一直維持到西周初期的《周易》。

《周易》是一本講述占卜的書,通過演算蓍草或竹筷而得到一個數目,六次演算的數目合為一個卦象,每一個卦象有六個爻,次序是由下往上數,如陽爻為九,陰爻為六。以九與六的數目代表陽與陰,可能與龜腹甲外觀作六個區塊,而裡甲的裂甲塊有九塊有關,所以不少學者認為《周易》的占卜習慣是承繼商代的占卜。

揭密甲骨文_第1冊_23頁圖Photo Credit: 臺灣商務出版

斷代標準

甲骨文於一八九九年被王懿榮視為一種古代的重要文物後,因中國文字有傳承性以及因循性,有些字很快就被辨識出來,其中發現記載了一些商代帝王名,於是可判定是商朝的文物,同時也了解甲骨為王室的占卜資料,但到底是屬於哪些王的文物,就沒有辦法確定了,更不用說想判斷哪一片是屬於哪一位王的時期。不過發現甲骨的地點是河南的安陽,由此可以推論甲骨是商朝後期建都在安陽時的產物,不是前期的文物。

中央研究院在一九二八至一九三七年間,於河南安陽進行了十五次大規模的科學發掘,使得甲骨卜辭的分期斷代得到了重要的契機。甲骨的卜辭在第一段的敘辭(或稱為前辭),常作「干支卜○貞」的形式。卜的意義是占卜,貞的意義是提問,這些都沒有疑義。但是在卜與貞之間的這個字,有的猜測是官名、地名或占卜的事類等等,不過都沒有可靠的證據支持。

直至一九二九年的第三次發掘,挖掘到所謂的「大龜四版」,版上都是卜旬的刻辭,卜問下一旬有無災難,因此依據董作賓(一八九五―一九六三)的研究,可以證實這些不同的字是貞人的名字,即代替王對骨頭提問的大臣名。而大龜版上卜問的貞人共有六位,因此得出一個結論,凡見於同一版上的貞人,大多屬於同一時代。

董作賓研究更多材料後,在一九三三年正式發表了〈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其為劃時代的研究,就甲骨文本身,擬定了十個判斷年代的標準:一、世系,二、稱謂,三、貞人,四、坑位,五、方國,六、人物,七、事類,八、文法,九、字形,十、書體。並將商代從盤庚遷都安陽,直至帝辛亡國的兩百七十三年間,分作以下不同的五個時期:

  • 第一期  武丁以及其前( 盤庚、小辛、小乙)
  • 第二期  祖庚、祖甲
  • 第三期  康丁
  • 第四期  武乙、文丁
  • 第五期  帝乙、帝辛

五個時期分新派與舊派。第一期、第二期祖庚與第四期歸屬舊派,第二期祖甲、第三期與第五期歸屬新派。新派對於舊派的行事有所改革,卜問的事類與祭祀名目大為減少。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