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培養出比成功更重要的特質——烙印接受失敗經驗

相信所有人都試過,想去做一件事,培養但計算過成功率不高,出比成功就索性不做的更重經驗。認識一位太太,質烙她喜歡傳福音,印接驗我留意到她特別喜歡向難度挑戰,受失就是敗經尋找那些失敗率很高的對象——看起來不太友善、甚至是對我們反感的。我很佩服她,培養即使別人笑她有點傻,出比成功教她如何看眉頭眼額,更重以減少撞板收場,質烙但她依舊堅持,印接驗這個特質很吸引我去再三思想。受失

有位年青人最近想轉工,年資經驗有點尷尬,不上不落,他就索性放棄申請,說反正都是落空。我嘗試啟發他,推他一下:就算勝算不高,也不失為個熟習面試的好機會,經驗累積了,下次就能更好好把握,這個「失敗」不是毫無意義吧?

在這位年青人眼中,彷彿成功與失敗就是二元對立。於是我就跟他分享美國心理教練傑心對成功的看法:

「做他人不能或不願做的事,肯定可以有卓越成就。簡單說,成功不在於表現傑出,而是始終如一。」我很同意傑心的觀點,如果我們不對成功作狹義的定義,其實所有挫折,只要我們選擇堅持下去,這些失敗的過程都會變成了一種成功的經驗。

從小到大,我們都只是學習要去追求成功。考試爭取滿分,比賽要取得勝利,就會受到讚賞,狹義的成功就是這樣煉成了,反而從來沒有好好學習正面面對「失敗」的過程。

年青人聽了很認同, 還即時道出中國人那句失敗乃成功之母! 頭腦上的認知並不能真正改變他,因為他絆住他的不是不明,而是深層次的不能夠。原因是他接受不了,接受不了失敗帶來的滋味。

失敗是什麼的滋味?我問他。

「失敗是苦的、是責怪的、是自己無用的、是比較的、是不想面對的……」

我即時想起那位傳福音時被冷待、被拒絕、甚至被罵的太太,對「失敗」經歷的感覺。那時的她是笑笑口、一面從容的回應說一點感覺也沒有!還反問我應該有什麼問題嗎?她是那種氣定神閑,完全沒有半點年青人的那種酸。

shutterstock_1294887061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當然事情的重要性會影響失敗帶來衝擊的嚴重性。例如你未必會害怕煎蛋煎燶了這種「失敗」的感覺,但會介意這在轉換工作時發生。不過可以肯定太太對傳福音的重視好比年青人轉換工作一樣。

即是原來「失敗」帶來的感覺不一定是酸的?當時有機會與她深入傾談,她憶述小時侯的這個經歷:爸總是笑咪咪的,彎彎的眼睛,然後打開著雙手去迎接我,即使我默書不合格、做錯事要見家長甚至打破家中的花樽,爸爸都一樣露出這個招牌動作與笑容。那時,我即時恍然大悟,謎題終於解開。原來就是這個畫面一直印記在她的腦海裏,還成為了她往後的力量、勇氣,並陪伴她度過人生大大小小的挑戰,而這就是她沒有遇上「失敗」時那種苦澀滋味的原因。是的,如果你的父母第一時間露出充滿着可惜、責怪與質問的面容,然後對你說:「唉!你總是那麼不小心!你沒有好好專心嗎?」從此「失敗」就與自我懷疑、苦澀的感覺畫上了等號,嚴重的甚至會出現情緒問題。

這有如烙印般的畫面,令我聯想起生物動物學家一個有趣的理論,就是初出生雞仔第一次開眼時,所見到的生物,就會認定為照顧者,而一直跟隨去獲取食物及照顧直到長大,專家稱這叫烙印(imprinting),是生物天生擁有的生存能力,但如果關鍵的時間錯過了就會無效。

美國心理學家艾克森形容孩子三至五歲這階段的成長,是在學習「主動」,即對周圍事物產生好奇,並願意作出嘗試。如果你觀察他們,就會發現他們並沒有像大人般計算得失或擔心任何失敗帶來的苦澀,有的只是勇往直前。這時刻就是孩子成長後能否繼續勇敢的關鍵,如果這階段,父母能容許孩子做決定,容許孩子出錯,即使孩子弄的是一團糟,父母仍能展出那無條件接納的笑容與模樣,這支持就會印記在腦海裏,植根在孩子的心裏,有如一個屏障,成為了孩子的內在勇氣及力量,伴隨一生,並在困難時迎難而上。

回到那年青人,我說,你知道「失敗」是會自己找上門,是你不能避開的嗎?即使你能避開這次的面試,我們每一日還是會遇上各種各樣的經驗…...只是我們主觀上認為是不同程度,所以我們還是要正面學習面對的。

在動物世界裡,關鍵期過去就無法逆轉,幸好我們是人,一切都是能夠改變的。我唯有再慢慢聽盡年青人過去的苦,給他加力,適當時候去為他重新烙印。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