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講座】閱讀西西之必要,令人無法窮盡的多元文學宇宙

文:葉秋弦(喜愛編書和創作,講座希望生活是閱讀元文文學。著有散文集《綠皮火車》〔2021〕)

從《石頭與桃花》出發,西西學宇認識西西的必宙文學宇宙

引言

今(2022年)香港書展重點出版品眾多,在文學出版方面,令人不可不提年屆八十五歲的無法香港作家西西一口氣出版了幾部作品。其中,窮盡香港中華書局出版了西西過往從未結集的講座《石頭與桃花》和《西西看電影(上)》,而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下稱:中大出版社)則推出了繪本詩集《動物嘉年華》,閱讀元文而年初由洪範出版的西西學宇《欽天監》,更是必宙西西書寫長達五年才產出的最新長篇小說。這不是令人一位普通作家可以抵達的境界,如此認真、無法率真對待閱讀和創作,窮盡她的講座文學世界是怎樣呢?透過一本書,一場講座,或可打通任督二脈,去認識這位神奇女子的多重宇宙。

香港作家分享西西新作

中大出版社與亞洲週刊在香港書展合辦了一場講座,講題定為「西西的多重宇宙」,邀請了幾位講者對談西西的小說、新詩和評論。在香港作家詩人何福仁先生眼中,西西猶如一位奇異女俠,多年來分身書寫不同文類,是十分罕有的作家。事實上,西西在2018年憑著詩作獲第六屆紐曼華語文學獎(Newman Prize for Chinese Literature),就印證了何福仁先生的說話——西西確實是一位寫作奇才。同一年,中華書局推出極具份量的《西西資料研究冊(1-4)》,將西西豐厚的作品匯編成四大冊,方便讀者從多角度研讀這位重要的華文作家。

香港年輕作家黃怡在演講分享,閱讀西西的作品猶如玩一場尋寶遊戲,而閱讀帶來的啟發是源源不絕的,文字一層一層之間隱藏著不同的樂趣,她非常享受閱讀西西作品的時刻,幾乎每次都有新發現。而作家詩人劉偉成則向讀者分享,他閱讀《動物嘉年華》時,感受到一位智慧老人看透世情,這種與動物共生、和平相處,是西西透過詩作帶出來的訊息,與其他動物詩集不同,西西的思考角度是人如何融入動物。這種關懷動物的心境,也是貫穿西西作品的一大特色。

在這場書展講座中,小說家潘國靈主力與讀者細讀中華書局出版的《石頭與桃花》一書,以精煉語言向讀者分享他多年來閱讀西西作品的經驗和感受,帶讀者從一冊書中打開一段認識西西的旅程。「我以這部作品當作三菱鏡,希望折射出西西其他作品的多重面向,以至帶出對她部分作品的聯想與思考。」《石頭與桃花》分成兩卷,卷一是近作,卷二是未結集成書的舊作。從作品的創作年份來看,以七、八十歲高齡所產出如此小說,「西西的創作欲是驚人的。」潘國靈如是說。

創作世界永恆的命題:創新性與文學性

《石頭與桃花》開篇即向法國作家雷蒙.格諾(Raymond Queneau, 1903-1976)致敬,為此,西西寫了篇〈文體練習〉,並在書中謙卑地述說:

我覺得全書(《風格練習》)非常有趣,讀了也練習寫一篇,向這位前輩致敬。他寫了九十九則,我呢,會寫六則。事實上,不同的人對同樣的物事,即使芝麻小事,也會有不同的看法。這是個歧異、分裂的社會。這樣說,並沒有貶意,換一個說法是:多元。「怎麼寫」與「寫什麼」,畢竟是一個大銀的兩面,只是遊戲的時候,有人選公仔,有人選字。

從這段看似簡單的自述,潘國靈卻捕捉到幾樣重點:一,西西是一位狂熱讀者;二,西西功力深厚,但創作態度維持始終的謙卑;三,西西重視作品形式與內容的結合。他續說,「即使像西西寫到功力如此深厚,仍然會說自己是『練習』、『向前輩致敬』,可見懷著一顆謙卑的心。西西曾經有一篇文章說道,寫作是一個認知自己的過程。而這段自述,帶出了創作裡十分重要的命題:怎麼寫(How to write)、寫什麼(What to write),這方面西西嘗試很多。

在公和字的遊戲之間,對西西而言,何不公字並用呢?正如小說內容題材(寫什麼)與創作形式(怎麼寫)二者互相結合交融,並不割裂,在西西作品中,時常體現出這種內行的功夫。」潘再舉例,西西在八十年代成名作〈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或近作《欽天監》,即是展現了創作題材的獨特性,兼顧文學性與創新性的作家,西西是其中之一。

動物關懷貫穿作品

「《石頭與桃花》一書,動物元素也是重要的。貓是時常出現的主角,這種元素散佈在西西小說之中,由這本書折射出去,如果對貓有興趣,散文集《旋轉木馬》中有〈看貓〉的散文。在動物世界中,不僅僅是貓,早年小說〈虎地〉寫過動物園,《縫熊誌》有熊,直到近期《動物嘉年華》……如果說創作世界成為一個宇宙,西西的創作文類可能是作家入面最多的,從電影評論、小說、詩、劇本……文類界線有其重要性,而西西在短篇小說及長篇小說的創作,都值得獨立欣賞及研究。」

回到《石頭與桃花》一書,潘國靈續說,「〈文體練習〉、〈仿物〉展現了西西與世界文學接軌的面向,皆因她真的讀很多作品。『例如《像我這樣一個讀者》、《傳聲筒》、《看小說》都是以讀者身份思考閱讀他人作品的過程,都很好看的。」

對空間的感知、描繪出色

西西的生活情趣之一,就是研究房子、家具、室內佈置等空間結構,因此她嗜好之一就是製作模型屋,短短一篇〈仿物〉隨即展現了這種特色。「西西基本上是以建築師的眼光來看待,對空間高度的描寫力是強的,讀〈仿物〉時我聯想到《美麗大廈》,令人嘆為觀止,陌生化的寫作手法不容易讀,這種阻隔製造了閱讀的距離,是有意為之的。《我的喬治亞》寫十八世紀英國喬治亞時代的模型屋,包括《看房子》也與建築有關。而我在閱讀《欽天監》時,發現空間感十分強烈,尤其描寫紫禁城的部分,大家有機會可讀讀。

在創作中,仿作不只是模仿,也是另一種創新,也考功力的,有興趣可讀〈宇宙奇趣補遺〉。〈仿物〉到第二部分寫避難南下一家人,本同在一間屋裡生活,慢慢『我』成為孤獨掌門人,這點帶點自傳成分,但也不限於寫自身,西西想藉著小說探討獨居老人的社會問題。」提及自傳體小說,潘再舉出《候鳥》、《織巢》或短篇小說〈碗〉等,都有西西的影子在內。讀一篇小說即可聯想起眾多作品,同為小說家的潘國靈以專業讀者身份,引導讀者細心思考的西西龐大的創作體系。

對中國歷史的濃厚興趣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