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隐私,理性对待“最熟悉的陌生人”
一杯酱香拿铁“承包”了昨天的微信朋友圈。许久没露面的对待朋友们也开始晒图评论,调侃茅台与咖啡的最熟奇妙组合——这引来更多人感慨:朋友圈好像回来了。 这两天,陌生“为什么好多人都消失在朋友圈了”成为社交平台上的保护隐私热聊话题,还曾冲上热搜榜首。理性“你发朋友圈的对待频率有多高”“发朋友圈会设置分组吗”等衍生话题不断发酵。网友有网友的最熟聚焦点,学者则关注到了另一面,陌生采访中有专家认为:由于微信朋友圈属性不断演变,保护隐私更多社交平台的理性兴起也给朋友圈带来了竞争与挑战,人们应更理性接受、对待对待这样的最熟变化,“分享的陌生同时,更要注意隐私保护,把握好如何对待‘最熟悉的陌生人’。” 朋友圈里不再住着“朋友” 关于朋友圈的讨论常会伴着热点事件而兴起:近期,一位妈妈在朋友圈分享了孩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点赞者寥寥,更多的是“冷嘲热讽”,甚至有朋友觉得这是在炫耀,对其他小孩不公平…… “为什么连点赞都要变得小心翼翼?”网友们的拷问引出如今朋友圈的尴尬:带有社交属性的“半生不熟”社交工具。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曾燕波剖析,一开始微信的出现是为了联系老友,也成为朋友间的一种纽带,而后,大家开始在朋友圈分享日常生活及感悟,也往往能获得“老朋友”的关注。 “但现在,微信作为在线即刻通信工具的一种,其工作属性越来越强,因业缘关系等加上的好友不少,导致每个人的微信朋友特别多,而加上之后很少联系甚至从不联系的大有人在。”曾燕波说,每次外出讲课就会收获一堆好友,其中大部分人后续的对话框都没有更新,成为朋友圈“最熟悉的陌生人”。 朋友圈终究是个“圈”。有网友认为,当领导、同事、同行都成为微信好友,朋友圈反而成了一种立人设的“秀场”。比如,有人经常发布早出晚归的内容营造“辛勤工作”的人设;为了彰显与众不同,分享茶艺插花的“高品质”人设……因此朋友圈不再具有“自主选择权”,也由此诞生了诸多“点赞顾虑”“评论顾虑”。 与其盯着手机,不如享受当下 有数据显示:每天有40%的人没打开微信朋友圈,90%的人只看不发。 曾在腾讯工作、长期关注社交媒体发展的专家张孝荣认为,“不发朋友圈”这一话题时有讨论,其背后就是因为朋友圈内容变得无聊了。随着抖音、今日头条等社交平台的兴起,不少人也愿意在这些平台上做各类分享。 朋友圈已不再具有“隐私性”,有网友抱怨这样的窘境:“要么流量不够,要么隐私不足。”所以,这给在朋友圈分享带来了考验与挑战,有时也会存有安全隐患。比如,出门旅游晒出飞机票——你的航班号、身份信息很容易被不法分子掌握。 曾燕波提示,越来越多诈骗术潜入朋友圈,尤其是青少年很难辨别真假,更不用说“盗号”等情况出现。“分享,容易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最熟悉的陌生人’变多了,与其天天盯着手机刷圈,不如享受当下生活。”一位网友这样说道。 ■记者 占 悦保护隐私,保护隐私理性对待“最熟悉的理性陌生人”
编辑:汤晓雪 来源:文汇报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时间:2023-09-05 09:44:50 【字体:小 大】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以实干担当助力乡村振兴_
- 枞阳幼儿托育服务民生工程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 市民关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
- 老兵给“准新兵”讲述战斗故事
- 6岁娃充2.7万元玩游戏,谁之过?
- 枞阳县科普电池真假识别知识
- 信用变“金”赋能乡村振兴
- 枞阳小学组织开展纪念“九一八事变”91周年系列活动
- 李尚福防长“香会”发声:“亚太需要开放包容的大合作,而不是拉帮结派的小圈子”
- 枞阳交警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
- 市妇联举行送奖下基层暨清廉家风故事分享会
- 加快秋收进度 确保颗粒归仓
- 考研还是找工作?大学毕业生选择日趋理性
- 县人大常委会集体视察重点项目建设及水利兴修情况
- 枞阳:用好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 解决群众烦心事
- 县红十字会开展国际减灾日系列活动
- 稳定同位素法测定大豆水溶性蛋白质中碳、氮、氧、氢稳定同位素比值及其在产地溯源鉴定中的应用(三)
- 全国全省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 引江济淮主体工程已完工
- 爱心腊八粥 温暖冬日情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