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市井烟火里,藏着半城温情_

3月2日,市井气温连续拉升,烟火滁城早春的着半最高温度来到28摄氏度,恍如过夏。城温滁州花鸟鱼虫市场,市井清晨的烟火薄雾还未散去,此起彼伏的着半吆喝声已随着气温的升高沸腾起来。这里是城温滁州人熟知的“狗市”,几十年间,市井摊位从环城北路辗转迁至如今的烟火紫薇中路,商贩们用日复一日的着半坚守,将市井烟火熬成岁月故事。城温

65岁的市井白善富坐在记者对面,回忆过往,烟火浑浊的着半眼光变得清澈起来,脸上流露出得意的笑容。30年前,他从淮南辗转来到滁城铜矿转盘的狗市摆摊,一床床四件套在小皮卡上铺开,后来跟着“狗市”搬迁辗转,但从没离开过“狗市”。他记得那些年,新婚夫妇红着脸挑选婚庆被褥,年轻妈妈抱着孩子来买换季床单,而他总能用“货好价低”让顾客满意而归。如今,当年的小顾客已为人父母,甚至带着孙辈来光顾,白善富的摊位也从流动小皮卡变成了如今市场里的门面。

“‘狗市’就像个老朋友,听不到这里的吵闹声,心里空落落的。”30年间,白善富从年轻小伙到六旬老人,靠着“狗市”卖床上用品的生意,将3个孩子抚养长大,并给他们买房结婚生子,一砖一瓦的背后,浸着布匹间的汗水和温情,“狗市”在他心里,是生活的陪伴。

转过几个摊位,一根钢管焊成的架子格外醒目,近百条皮带如瀑布般垂挂,纸板招牌上的“大个子皮带”字迹歪斜却透着亲切。55岁的隋传文正弓着一米八多的身躯,给一位老顾客的皮带打孔。“这皮带用了有好几年了,胖了孔不够用啦!”顾客打趣道。隋传文接过磨得发亮的皮带,动作娴熟地测距打孔。“我敢承诺,牛皮要是假的,赔一万!”他嗓门洪亮,引得路人频频侧目。

从十多元到百元价格不等的皮带,在隋传文口中各有讲究:纯铜扣皮带耐磨,镀铜扣皮带实惠;头层牛皮带柔软结实,二层牛皮带价格便宜。顾客临走时,他总不忘叮嘱“一年来我这免费保养一次”。有人说他嗓门大得像喇叭,他却说:“热闹才能聚人气。”三十年的吆喝声里,“大个子皮带”成了市场里响亮的招牌,也成了几代人腰间的记忆。如今,隋传文在抖音平台也开了账号,不单单介绍他的皮带,也宣传家乡的风土人情。

伴着“嘭”的一声闷响,爆米花的焦香在空气中弥漫,人群三三两两聚向“狗市”角落的老式转炉。69岁的郑师傅抹了把额头的汗珠,将刚出锅的爆米花倒入塑料袋,金黄的米花还带着炉火的温度。“慢点儿,烫!”他提醒着拾捡长条袋里爆米花的孩子,眼角的皱纹里漾着笑意。

40多年来,他挑着担子走街串巷,锅炉里蹦出的不仅是爆米花,更是孩子们一整天的欢乐。如今虽有了机器生产的膨化食品,但老滁城人仍偏爱这口“老味道”——自带两斤玉米来加工,或者10元钱换回一袋香甜。“看好了,放炮了!”郑师傅的吆喝穿越过往岁月,在“狗市”的喧嚣中,依旧是最清脆的童谣。

过了中午头,人流渐少,收摊的商贩们互相招呼着道别。白善富仔细锁好店门,隋传文将最后一摞皮带码齐装箱,郑师傅的转炉余温未散……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针脚与皮带孔交织的岁月,爆米花与吆喝声沉淀的温情,在城市的褶皱里,默默生长着最坚韧的人间烟火。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