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怎樣才能客觀選出「最佳」?從「最佳電影」《智齒》說起(下)

上篇:「幾多Like數先算應得」?從「最佳電影」《智齒》說起(上)

(以下內容含有劇透)

根據鄭保瑞一貫的觀選黑暗悲觀風格,《智齒》的出最主題與其說是贖罪,不如說是佳從罪與罰:世人都有罪,都受到懲罰,最佳智齒但不等如得救。電影王桃倖存,說起但遭受重大創傷,觀選精神失常,出最難說是佳從得救。斬哥以命相抵,最佳智齒與亡妻重聚,電影得到解脫。說起這也是觀選令部分觀眾感到不安之處。有一幕描寫斬哥看著連環命案的出最死者(肢體)照片,聯想到她們及王桃被施虐的佳從情景,便有所悔悟(這場戲林家棟演得好),最後像個英雄一般拯救弱女。然而這「覺悟」的轉折不夠細膩和充分,和之前暴烈橫蠻的角色設定反差太大。

斬哥這角色可算是壞,不單是他一度逼害王桃,更在於他身為執法者——不是古惑仔、不是變態佬——卻無視法紀、濫用私刑、公報私仇。若他一壞到底還比較貫徹,但安排了悔悟的情節,描寫卻有點草率。即使他對眾多受害者產生同理心,但仍未就他對王桃從怨恨轉變為悔疚有足夠的描寫,亦未呈現出他之前一直作為警察,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的醒悟。所以結尾把他描寫作悲劇英雄一般,便稍欠說服力。

總括而言,《智齒》的形式及風格比敘事出色。或許有些人認為一齣電影需要兩方面俱達上佳水準才值得「最佳電影」的殊榮。這點質疑亦帶出了當下香港電影所處的尷尬境地。首先,年度評選的「最佳」當然不代表「完美」,也不等如「最受歡迎」(反映於票房),而是在該年度入圍作品中比其他作品更出色。當然審美觀人人有差異,奬項取決於特定評審機制,到底也是遊戲一場。

Screenshot_2022-01-28_at_1_55_54_PM圖片來源:電影《智齒》劇照

藝術評價受每個人喜好和審美觀影響,怎樣能客觀地選出「最佳」呢?在專制的「一言堂」社會,是「老大哥」決定甚麼是「最佳」,「每個人」的喜好不重要。在資本主義自由社會,似乎票房最客觀,但相信大家都認同賣座和藝術水平並不等同,所以電影奬項存在才在意義。

如果是業內人士投票決定奬項,假設有兩、三齣類型和風格有明顯差異的大熱作品,各擅勝場、各有捧場客,結果往往取決於持哪一種審美觀的評審票數較多。電影評論學會大奬的特色是在「評」以外也強調「論」,每年把評審的討論過程輯錄於《香港電影回顧》年刊,亦在事後設立公眾論壇。所以奬項更著重引起討論,而不是終結。

另一個問題是,香港電影業衰落,產量和資源大減,也會影響創作水平。在某一年度內,奬項評審可能只能在一批「不錯」但未算「優秀」的作品中選出得奬者,結果總會有些人不滿意。雪上加霜的是,有些香港電影因為新的審查制度無法在港公映,未能符合相關奬項入圍資格。若果這些電影都是優秀作品,卻因為規則而無法參予評選,會否令人質疑那些奬項的意義?

難處是,若大部分評審連看這些電影的機會也沒有,便無法判斷它們是否優秀作品。問題在於有關入圍資格的條款沿用多年,時局卻急劇轉變,一道高牆從天而降,截斷了本來川流不息的創意和交流。再也無法自由自在地拍電影的導演、放電影的戲院和看電影的觀眾皆身受其害。在這種困局下,《智齒》最少呼應了這個時代的氣息:一個充滿廢物與殘肢的罪惡城裡,找不到一個義人;被蒙著眼睛的人們,也難以選出一部真正「公認」的「最佳電影」。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