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老峨山下有古迹 天目寺中多传奇

  一段古道,老峨隐于山间荒草中,山下蜿蜒至历史深处。有古

  数块石碑,迹天矗立古道许多年,目寺为后人留下诸多历史符号。中多

  一座古寺,传奇屹立在老峨山下,老峨无声诉说着曾有的山下辉煌过往。

  雅安东,有古名山区马岭镇境内,迹天老峨山下有古道大石梯和天目古寺,目寺还有一些石碑和古墓,中多它们在马岭留下了诸多传说和过往。传奇

茶园环抱中的老峨天目寺

  行走在山间小道,穿越千年光阴,寻找古道和古寺失落的记忆,探寻大石梯和天目寺的秘密。

  荒芜古道

  10月3日,在马岭镇镇长刘维洪和该镇文化站站长汪中伟的带领下,一行人从马岭镇出发,沿着乡村公路往老峨山下的马岭镇天目村方向前行。

  到天目村,必然要经过马岭镇的七星村。

  “这里有段古道,叫大石梯。”约行7公里后,车在一处竹林处停下。走进竹林,一条往下延伸的石梯呈现在眼前。

荒芜的大石梯

  石梯全由石板铺就,每块石板长约一米,宽30厘米,但两端已经被荒草覆盖,只留宽20至30厘米的石面。

  “我们把条石叫栏杆石,每块石条长5米左右,竖直地放在石梯两旁。”汪中伟从石梯上往下走,“这些石板和石条都是就近取材”。

  石梯两旁的条石已完全被荒草淹没。

  越往下走,石梯越来越陡,路也越来越滑。

  “因为石梯很少有人走,都被草荒了。”汪中伟说,“上世纪80年代,人们在石梯上凿出防滑齿,当时村里还没有水泥路,村民和到老峨山的游人都要走这条路。”

  大石梯原名千尺山,原来有656步,现存有400多步。

  如今,通往老峨山的道路由公路代替,大石梯已废弃不用。

  沧桑古寺

  走完大石梯,来到公路上,继续往前走,来到马岭镇七星村5组。

  这里的小地名叫龚河田,居住的人们多数姓龚。

  “那是天目寺重修道路碑记。”今年70岁的龚光德指着对面山上树林中矗立的石碑说,“在七星村,还保存着众多的古桥和古石碑,此处是进入天目寺的必经之路。”

  继续前行,终于来到天目村。

  在两座大山之间,在茶园围绕的民居中,一幢古色古香的建筑矗立其中。

  远处是苍翠的大山,近处是碧绿的茶园。

  在通往古寺的道路上,有一个三拱的石拱桥,石拱桥下已经长满了瓜藤。

  “传说桥下有一口钟,镇压着一个和尚。”汪中伟说,此和尚叫草蔻(音)和尚,传说他武艺高强,无人能够制服他。天目寺的主持担心他为祸地方,于是诳他到“钟下修行”,告诉他“到撞钟之时,就修行圆满,就能出关……”,于是草蔻和尚就一直在钟下修行……

  这个故事在马岭镇乡间广为流传。因此马岭镇乡间人一直认为,“在天目寺不能撞钟”。

天目寺一隅

  故事充满玄幻色彩,但在天目寺内确实没有钟。据说,有当地村民曾在石桥下看到了钟的上部分。

  记者一行走进寻找,可惜在荒草和泥土中,没有找到钟的痕迹。

  继续前行,在石拱桥旁边的树林里,随处可见长长的石条和被红布包裹的石兽。

  沿着石板路继续前行,来到天目寺内。

  现存的天目寺,还留下了两个大殿,里面造像林立,烟雾袅袅。除了石柱和石兽外,古迹难寻。

  大石梯和天目寺的修建时间

  从大石梯到天目寺,留下了诸多的古迹,也留下了很多传说。

  那么,大石梯和天目寺分别修建于何时?

  在大石梯的右侧立有一根石柱,石柱呈六边形,上半部已经损坏,隐约可见上面有字迹。名山文化人蒋昭义就近拿起青草擦拭石柱,发现石柱上刻有“X历十六年十一月立”题记,正中则是“天目寺分岭边界”。

  也就是说,以大石梯为界,往老峨山方向都是属于天目寺的管辖范围。

  汪中伟解释说,中国历代王朝年号中有“历”字的不少,从唐至宋均有,“X历十六年”究竟是哪个年代难以考证。

  而在“天目重修路道碑记”中,落款时间为“大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但因碑记有“重修”字样,仍然无法确认这条道路始建的年代。

  对于天目寺的最早修建时间,在《名山县志》中记载,“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始祖正德和尚到此,舍身入荒,拔草开修,立寺取名为荒迹寺。”

  到明洪武九年(1368年)时,文公禅师临舍主持,后因国乱寺荒,出走云游。正统二年(1437年),邛州大乘山可真无碍禅师听师指引,不惧艰险,来此寺修行,感得信徒不求而自至,僧徒不请而自来。

  在“天目重修路道碑记”中出现“天顺三年将茶报入蜀国……虽有前修,未通正处……今岁……命匠工用工修砌……”等字样。

  “虽然天顺年号在元代和明代都有,根据碑记可以确认,此处天顺三年应该为明代,即公元1459年。”汪中伟说,“我们只能确认现在建成的大石梯和重修的天目寺是明代正德十五年(1520年)修建的,由此可以推测,分界岭石柱上的‘X历十六年’应该为‘万历十六年’,即公元1588年。”

  而对于天目寺的发展规模,石碑上记载:天目寺……信众云集,庙宇剧增,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三十六庵,七十二寺,点缀于老峨山大小龙硬之间。此时天目寺殿宇辉煌,楼阁云飞,佛像罗汉,栩栩如生,古语曾言“东廊不识西廊僧”。

  天目寺与太监坟的传说

  荒迹寺为何会变成天目寺?

  据“天目重修路道碑记”记载,荒迹寺后有龙岗(老峨山),传说乃文殊菩萨示显之山,又因佛教入蜀,先传于此,后入峨眉,故此山亦名叫佛鼻山(开山鼻祖之意),天目寺就是因鼻下天之眼目长明故谓之天目寺。

  “我们最早称天目寺为舔目寺,传说是关于一个皇帝用茶水治好了他母亲眼睛的原因。”从小在马岭镇长大的汪中伟说,在马岭镇乡间还流传着一些关于天目寺的传说。

  传说到了宋朝的时候,一位妃子生下儿子即后来的仁宗皇帝后,遭其他妃子妒忌而到了荒迹寺。该妃子盼子望眼欲穿而生了眼病。仁宗皇帝当了皇帝后,寻母到此,用此处的茶叶熬水,再用舌头沾茶水为母亲舔眼,把母亲的眼病治好了,荒迹寺便改为舔目寺。

  在天目寺内,还留存着一块造型别致的人物雕像。不过这块雕像却是躺着的,人们将其称为“沉睡的太监”。

  “在天目村,人人都知道有个太监坟,而且见怪不怪了。”天目村61岁的退休教师刘永明说,因为祖祖辈辈都习以为常了。

  太监坟位于天目寺后山的一处茶园里,坟址已是茶树葱郁,只有两根石柱还立在此。1991年重修天目寺后,太监石雕像被移到了寺内。

  “太监雕像是仁宗皇帝对这位太监服侍皇母的最高奖赏。”刘永明说,传说仁宗皇帝把母亲的眼病治好后,就安排一个太监在此服侍母亲,太监死后便埋在了天目村,并在坟前立了这尊太监石雕像,以示仁宗皇帝对太监忠心侍奉皇母的表彰。

  站在寺院内一尊尊石碑前,刘永明指着1991年新立的一尊石碑的碑文说,这上面的一些内容,就是手抄本上的,碑文上有的内容有小的改动。

“沉睡的太监”石雕像

  对于“沉睡的太监”石雕像是否是太监,有没有可能是古代官宦的雕像这一疑问,当地村民予以坚决否认。他们称,若是古代官宦人家所为,既有石雕像,一定是了不起的人物,历史中自然会有记载。当地村民说,祖祖辈辈都说是太监坟,肯定就是太监坟。

  “沉睡的太监”雕像,究竟是不是传说中宋仁宗皇帝为表彰侍奉皇母的太监而留下的,正如汪中伟所说,还需要相关专家和学者进一步加以考证。

  天目寺与茶马古道的关系

  天目寺周围都是茶园。

  “这里的茶叶质量很好,也很神奇。”汪中伟说,在天目寺皇帝治母眼病的传说中,还有一种说法值得一提:天目寺是因为朱元璋的儿子在此求得一撮茶叶治好母亲的眼疾后赐名为天目寺。

  传说朱元璋的儿子治好了母亲的病后,就修建了大石梯通往天目寺的道路。 “天目重修路道碑记”上有“名山知府”“历侍六朝承奉宋公闻之修路”等字样。汪中伟说,“从碑记文字判断,除了名山知府外,当地的名人望族也出资重修了大石梯到天目寺的道路。”

  现在天目村的村民,主要以茶叶产业为主。天目寺,一直以茶叶而出名。

  在“天目重修路道碑记”中记载,僧侣在天目寺一带“栽茶为业”,“于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将茶报入蜀国府中投纳。蒙魏内相官员并旗军同来看守,一年一进无违……今岁新委内相金璋领命至此,大管茶茵进贡……”

  也因为天目寺种茶,以致“僧徒猛至,信众云集,庙宇剧增,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三十六庵,七十二寺,点缀于老峨山大小龙硬之间。”

  天目寺的鼎盛时期,殿宇辉煌,楼阁云飞,佛像罗汉,栩栩如生,曾有“东廊不识西廊僧”的说法。

  因为茶,天目寺得到发展,也因为茶,天目寺变得更加出名。

  据相关史料记载,公元1055年,大文豪苏东坡父子去雅州拜见雷简夫时曾到老峨山游玩,当时的天目寺主持无碍禅师相陪,在他的邀请下,苏东坡提笔挥毫,留下了“老峨眉山”的题词……

  从现在的大石梯到天目寺,一段关于茶马古道的过往逐渐显现出来。

  茶马古道源于“茶马互市”,先有“互市”,后有“马道”或“古道”。据史籍记载,唐代已有各种茶叶从内地运进藏区。

  据《名山县志》记载,老峨山为丹(棱)马(岭)盐铁古道的必经之地。这条古道是一条重要的巴蜀古道,它南起岷江眉山码头,经眉州古城进入丹棱县城至马岭,在马岭一带,古道分为两路,一路经雅安、甘孜进藏,另一路翻秦岭往陕甘延伸。

  老峨山下的天目寺,自然是此条古道的必经之路。

  “从史料的记载可知,当年大石梯是明代贡茶的官道。”汪中伟说,“说明在唐代时,当时的名山县(现名山区)、百丈县(唐时设,明洪武时废,今在名山区百丈镇一带)已是当时的重要产茶区。”

  “明朝中期,名山的大多寺庙都成为贡茶之所,蒙顶山贡茶就是其中的代表。”刘维洪说,“从天目寺出产的贡茶经丹棱到成都,供给统治者享用,而边茶从马岭出发,过雅安到藏区,如果要换马就需要经过新店的茶马司获得通行证。”

  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间商贸通道,也是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而大石梯有幸成为了它的一部分,见证了这段历史。

  现在,大石梯已是“国保”。

  “此处是与茶马古道有关的遗存文物。在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四川茶马古道(雅安段)45个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石梯位列其中。”汪中伟说,在大石梯中段处,因为塌方,已经将路基掩埋。他们已经向有关部门汇报了大石梯的现状,希望能对大石梯进行修复。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黄伟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