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产业”联农带农富农“牛劲儿”足
沿着410县道向南行驶,牛产业一个小院、联农两间牛棚立在路边,富农圈棚里数十多头黄白相间的牛劲西门塔尔牛或站或卧,个个膘肥体壮。儿足这就是牛产业西吉县兴平乡韩垴村村民马万福的养殖暖棚。 “这几年政策好,联农我们腌制青贮饲料,富农每吨饲料补贴60元,牛劲繁殖母牛每只牛犊补贴500元。儿足”马万福笑着跟记者算起了账。牛产业“我们把牛买来后,联农养殖育肥3个月再出售,富农每头牛平均净利润就有2000多元。牛劲我家养牛42头,儿足平均每月收入能有2万多元。” 马万福有二十多年的养牛经验,像他这样的养牛能人,韩垴村还有很多。 三年前,韩垴村村民袁金明看着其他人通过养牛过上了富裕生活,他也想结束外出打工的生活,在家门口致富。于是,他建起牛棚,购买了3头西门塔尔牛。在他精心饲养下,牛结实壮硕,皮毛光亮,去年每头牛卖出了2.1万的好价钱。袁金明决定再接再厉,扩大养殖规模,通过金融贷款购入更多的品种牛。 如今,袁金明已养牛24头,在他家的牛棚中还不断有小牛犊出生。提起以后的发展,袁金明说:“赶年底,把育肥牛全部出栏,到时候用这笔钱再购进一批牛。” 顺着主干道路向前继续行驶几公里,便能看到一排排宽敞整齐的标准化牛棚伫立在水库旁,这里便是宁夏吨牛养殖家庭农场。 “千头规模农场于今年7月建成,设置有隔离棚、基础母牛棚、育肥牛棚、犊牛棚等,以西门塔尔牛的饲养和繁育为主,现牛存栏达到500头,其中基础母牛210头。”农场负责人王淘介绍道。 “哞哞——”,几百头黄白相间的西门塔尔牛的叫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棚内数十头褐牛也加入其中。 “我们会用西门塔尔牛和周边养殖户饲养的商品率低的牛进行置换,通过联农带农富农机制,让老百姓养上高品质牛。”王淘说。“除此之外,我们以每吨低于市场50元的价格为养殖户配送饲草,提供肉牛养殖技术指导、疫病防治、肉牛销售等服务。” 在团结村三头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群的牛悠闲地卧在7间牛棚里。七年前,杨宝忠辞职回乡,在团结村建起了养牛场,从1个牛棚40头牛发展到如今的7个牛棚130多头牛。 团结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牛,少的五六头,多的二十多头。 “我们村里养殖户可以用自家的普通牛置换合作社的怀孕母牛,只要按重量补足差价就行。”杨宝忠自豪地说,“从2016年到现在,我们已经置换了500多头牛了。” 兴平乡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依托韩垴村、杨坪村等4个养殖重点村,兴平村、团结村等7个养殖示范村,宁夏顿牛养殖家庭农场、西吉县顺祥养殖家庭农场2个500头牛规模养殖场,西吉县三头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等10个百头牛养殖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养殖户迅速发展,形成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格局,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目前,兴平乡牛存栏已经达到了1.7万头,饲养量达到了2.7万头,全乡养殖户户均养殖5头以上。肉牛养殖业收入占生产经营型收入60%以上,占人均可支配收入40%以上,肉牛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兴平乡副乡长马伟说,充分发挥“联农带农富农”机制,继续扩大肉牛养殖规模,推行“家家种草、户户养畜,小群体、大规模”并举的养殖模式,力争2023年底,肉牛饲养量达到2.76万头。 脱贫攻坚成果来之不易,兴平乡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过渡期内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产业扶持政策持续发力,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支持农户依靠自身奋斗增收致富。(记者: 马茂荣 宋昇 叶阑珊 实习生: 高娟莉)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非遗出少年 传承“味”更浓_
- 乡村果园迎丰收 电力设施助致富
- 枞阳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任命人员名单 - “红薯粉丝”促农增收
-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有了世界名片
- 枞阳S232项目综合应急救援演练行动侧记
- 枞阳县积极开展美国白蛾防控工作
- 枞阳县前七个月市场主体同比增长6.25%
- 脉冲强光对油脂氧化稳定性的影响(二)
- “电商直播+带货”培训班开班
- 县平台公司工作座谈会召开
- 赶订单冲刺“全年红”
-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重阳之际走乡村 与老人共享文化盛宴
- 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品”
- 县妇女联合会和枞阳家庭教育研究会联合开展爱国主义观影活动
- 县委常委会暨县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
- 陕西西安:30名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上岗”
- 枞阳:成立信访工作督导组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 【网络中国节·中秋】直播带货枞阳月饼
- 【榜样】疏林:以行动践初心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