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借阅量下降 背后是阅读方式多元化
最近,高校馆借《半月谈》报道了高校图书馆借阅量下降的图书问题。“近年来,阅量阅读特别是下降近3年,纸质书借阅数据呈断崖式下降趋势,背后部分学校降至最高峰时的多元一半甚至1/3”。网友惊呼“大学生不爱读书了”,高校馆借一度引起舆论的图书关注和热议。 高校图书馆借阅量下降,阅量阅读其实并不算一个很新鲜的下降事情,只不过随着阅读方式愈发多样化,背后这一趋势也变得更加明显。多元数据显示:东北某高校的高校馆借图书借阅量,在2019年时,图书还有24万多册,阅量阅读到了2022年,就只有8万册了。长期来看,恐怕这一数据还会继续下降。 图书馆在高校教育与学生求学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也得承认,如今有不少替代品,可以取代过去图书馆的功能。 我记得自己当年读大学时,如果想看书,不论是沉潜阅读专业书籍,还是博览不同学科的知识,几乎只能去学校图书馆。后来,赶上网购图书价格比较低廉的时期,在网上买了很多书,但考虑到存储空间和价格问题,要看很多书尤其是旧书,还是只能去学校图书馆。而且,在智能手机没有普及的时代,别说电子阅读,就是想在移动端及时了解资讯动态,也不是很容易。而学校图书馆附带的机房,可以满足同学们的电子阅读需求——可以说,爱读书的同学,是不可能不“泡图书馆”的。 然而,如今的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的读书软件,以极低的成本获取想要的知识。虽然读书类App大多需要用户购买会员,但相对纸质书的价格,这笔钱还是很便宜、很划算的。这种阅读方式,既廉价,又消除了阅读的时空隔绝——随时随地可以看书,并将一些内容通过社交平台及时与朋友交流,可谓性价比极高。我和身边不少书友,最初都不喜欢电子阅读,但随着时间推移,便适应了新的阅读方式。相比之下,去图书馆看书,反而成了某种具有仪式感的文化活动。 事实上,现在很多大学生去学校图书馆,并不是为了看书,而是利用图书馆相对舒适的环境来备考,或考公,或考研,那些无功利目标的阅读反而成了“稀缺品”。回顾往昔,反观当下,我还是觉得在大学时代,应该有一段在图书馆里的静谧时光,获得纯粹的阅读体验。这些阅读或许不会给自己的考试成绩带来什么具体的帮助,却能让人具有开阔的知识视野,培养深刻的洞察意识,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都能让人受益终身。 虽然我喜欢深度阅读,但也不能否认,如今在一些视频网站上,“知识区博主”提供的“短平快”式的知识类视频,也并非没有价值。它们在问题意识、趣味性和通俗性等方面,对普通的学习者,其实更加友好。而且,大量年轻网民在知识类社群里一起交流,也能互相促进,避免了“独学而无友”的问题。可想而知,这样方便的知识获取方式与读书交流渠道,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 在网络阅读风潮的冲击下,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也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比如,高校可以在图书馆开辟专门的空间,为备考的同学提供专门的自习室。而那些只是想在图书馆里“闲逛”的同学,也能获得学校老师更加专业的指导。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也符合大学教育的应有之义。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博物馆非遗体验吸引百余家庭
- 手机清理软件黑手伸向爸妈!它们正将老人推向诈骗深渊……
- 沪上网约车计费准吗?上海市消保委做了110次测试发现……
- 连续7年!H&M又在产品质量问题上“栽跟头”了!
- 苹果酵素复合型羊乳的制备及抗氧化活性研究(二)
- 福州市消委会向7家电商平台发规范标价建议函
- 男子频繁注册“相亲网站”账号,背后竟隐藏着一个网络黑灰产业
- 大量劣质纸巾“洁伴”而行?冒牌货!
- “上岸”并非结束 “考研凡尔赛”是虚幻的优越感
- 中消协:2021年消费维权年主题为“守护安全 畅通消费”
- 教育部等六部门下发通知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
- 安徽滁州发布“妇女节”消费提醒
- 盘点128宗跨境电诈案,约一成被告人为00后
- 天津市消协最新消费警示!这次是“福奈特”
- 湖南省消保委:社区团购虽方便,选择仍需理性
- 教育部等六部门下发通知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
- 截至2023年底 全国托育机构提供托位477万个
- “每日优鲜”再次因销售不合格食品被通报
- 2020年ICRT智能手机比较试验报告
- 江西省市场监管局发布双十一期间网络购物分析报告(2020)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