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团队在设备新型散热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手机电脑、国科储能电池等器件设备运行过程中,研团必然伴随发热现象。队设得突实现更高效散热,备新是型散多个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华北电力大学科研团队在新型散热机制——薄液膜沸腾研究方面,热机成功实现了超过2000W/cm²的制研超高热流密度,刷新国内外目前已知的究方相关公开纪录,有望进一步提升器件设备散热效果。国科该成果近日在权威学术期刊《国际传热传质杂志》发表。研团 华北电力大学科研团队在调试薄液膜沸腾实验系统。(受访者供图) 当前,备新在能源电力、型散航空航天、热机电子信息等领域,制研仪器设备不断追求小型化和集成化,单位面积上元器件随之持续增多,这对散热提出更高要求。薄液膜沸腾,是目前国际上前沿的可实现超高热流密度散热的方式,即利用冷却液在热源表面形成的超薄液膜持续沸腾,达到高效散热目的。 “一些电子设备运行时,局部发热量可达1000W/cm²以上,显著高于常压下沸水的热流密度,传统的风冷、液冷等方式无法满足散热需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设备性能的提升。”华北电力大学教授、该团队成员冼海珍说,“在实验中实现的2000W/cm²热流密度,相当于在1平方米面积上,1万台功率为2千瓦的电热炉同时发热。”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陈林在安装薄液膜沸腾实验样品。(受访者供图) 华北电力大学杜小泽教授、陈林教授是该团队另两名成员。他们介绍,在取得这一实验突破前,国际上已知的薄液膜沸腾研究的热流密度,难以超过1500W/cm²。团队历经多年研究发现,在恒压供液模式下,用于形成薄液膜的实验样品容易破裂失效,但改为步进增压和连续增压供液后,薄液膜沸腾的临界热流密度最终突破2000W/cm²。由此成功揭示出,优化供液方式,可有效提升薄液膜沸腾的最终性能。 “也就是说,要渐进式提高供液压力,而非刚开始运行时就保持最高压力。”陈林说,该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后,有望更好保障电子设备、锂电池等的安全性能。 《国际传热传质杂志》审稿人表示,该成果将薄液膜沸腾的热流密度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对于应对极端散热需求有重要意义。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主体责任落实不力 福建漳州通报4起典型案例
- 俄副总理:俄伊已就最大程度使用本国货币进行贸易结算达成协议
- 卡塔尔外交大臣与伊朗外长通电话重点讨论伊核问题
- 国内商品期货夜盘多数收跌菜粕跌超3%
- 生活常识也应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 韩国自研火箭“世界”号拟于6月15日第二次发射
- 上海:社会面若有新增阳性感染者将启动应急响应
- 海思科:聚普瑞锌颗粒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 2种木霉菌对杨树叶枯病致病菌的抑菌活性研究(一)
- 新方法重塑制备流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刷新世界纪录
- 报告:2022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5万亿元
- 中国稀土行业协会:今日稀土价格指数为366.4较昨日上涨1.7点
- 硫酸亚铁铵滴定溶液标准物质:实验室滴定校准优选
- 外交部亚洲司负责人就日本涉华消极动向提出严正交涉
- 德国总理访问非洲寻购天然气
- 中国稀土行业协会:今日稀土价格指数为364.7较上周五涨1.9点
- 重磅!GB 5009.305
- 君实生物股权激励计划:2020
- 纽约联储逆回购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
- 小鹏汽车何小鹏:考虑推出新的服务收费方式
- 搜索
-
- 友情链接
-